张志坤:私有制经济在中国喧宾夺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1.jpg

  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相关的各种可能性值得深入探讨研究。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在当下中国的非公经济中,个体经济是不成气候的,主要成分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经济,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壮大。那么今后私有制经济会不会在中国取得主体地位?我们认为,不要只从法理上,而要从现实趋势看,这样一种可能性是依然存在的。

  理由根据如次:

  其一,主观动能堪称强劲

  在目前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力发展中国经济不能不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对于这一点,总体上没有什么疑义。问题在于,私有制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怎样的位置,居什么样的地位。

  第一种情形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补充,如此塑定二者之间的主辅关系。虽然官方表述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但是在任何社会经济结构中,有“主体成分”就有“辅助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否则逻辑上说不通。“公主私辅”,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政治定论,构成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内涵。但在现实改革的冲击下,这一核心内涵越来越被演变和淡化,这一政治定论的维系也危在旦夕。

  第二种情形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二者并驾齐驱、等量齐观,难以分出主次、先后或强弱,因而造成明显的二元所有制结构。许多人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在事实上已经是这样,只是还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由此所引发的问题,就是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之贡献孰大孰小以及中国究竟要走什么道路的争论。无主无辅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在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长此维持下去。

  第三种情形是,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超越公有制经济,亦即私有制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进而获得主导地位。与此相对应,则是公有制经济退居次要位置,沦为附庸与补充。相当一些人士认定,这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未来前景,即虽然不同于前苏联“休克疗法”,但也是殊途同归,即“平滑过渡”到资本主义,而且事实上,他们一直在以十二万分的努力朝着这个方向推进。

  对于上述三种不同情形,不同的中国人持不同的立场。但不可否认的是,期盼与支持第二乃至第三种情形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倚靠外源性宏大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支撑,拥有内生意义上强大的新兴资本力量为靠山,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力,不断掀起推进私有制经济做大向上的强大浪潮,为其占据社会经济主体地位构成了空前强劲的主观动能。

  其二,客观基础相当深厚

  私有制经济在中国已经明显具有如下客观基础: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