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洋奴哲学的精神根源
精神殖民的种子
1872年至1875年,清朝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的主持下,清政府设立了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先后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拉开了公派赴美留学的序幕。这些赴美公派学生大都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茅以升、周培源、梁思成、汤用彤、杨石先等人。
1898年,清政府开始以官方名义向日本派遣学生的决议,到1904年正月,在日的中国学生达到2400人。同年,曾任美国国务院远东问题顾问的柔克义,在得知大批中国青年赴日留学的消息后,于当年年底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减免部分拳乱赔款,资助清国留学美国》的建议书,此举得到了美国部分上层人士的支持,于是才有了大清驻美公使梁城向美国政府提出“退还庚子赔款虚数之要求”的来由。数年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提醒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哪一个国家能够成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哪一个国家就将因此而在精神与商业两方面收获最大的回报。如果美国在1935年前能成功吸引中国的留学潮流,并使其壮大,那么我们此时就能以最圆满和最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那就是以知识和精神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与军旗相比,道义与精神将更有力地支配商业”这位大学校长坚信,为赢得中国青年而付出成本和代价,即使从物质利益角度来说也是值得的。
美国当年“退赔助学”的战略意图就是:用战争掠夺的财富为美国培养代言人,为今后长远的殖民统治打下基础。“退款”举动的另一深层原因,是来自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给各国首脑写的信,信中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已经证明了中国是一个不会屈服于外来势力的民族,反抗不会停止,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精力来控制这个国家,因此他建议采取以中国人代理来统治和掠夺中国的手段。于是美国人投资建造了清华大学,美其名曰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并且规定该大学每年必须向美国派遣一定数量的留学生。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美国政府和福特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大力提倡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是以上思想的延续,是美国一百多年年前就已经深思熟虑过的。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到1929年改为清华大学,派往美国的留学生达1279人,形成了民国初年赴美留学的高潮。
当年的留学生们或者是官方派遣或者是自费留学,大多数人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而去,学成之后也为国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在极少数人中间也形成了一套洋腐朽堕落的奴哲学,这些人崇拜、迷信外国的外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而对于中国人自己的物质、文化、思想、科学体系,进行全方位的自轻自贱。胡适等一批留学美国,以诋毁中华民族文化为能事的文人,他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解释说:“这世界上并无所谓帝国主义之类在侵略中国,倒是中国自己该着“贫穷”,“愚昧”等五个鬼,闹得大家不安宁。”他还在《现代评论》中这样评价秦桧:“秦桧有大功而世人唾骂他至于今日,真是冤枉。”并且,形成了一套洋奴哲学,这是是帝国主义长期殖民侵略中国的精神产物,因此,有了“美国宁愿培养一百个胡适回国,也不愿意放走一个钱学森”的说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