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李焕英》为什么讲东北话?
春节期间很多人都看了电影《你好,李焕英》。
这是一部非常出彩的电影,票房已经突破38亿,位列中国电影史第六。
今天我们不谈电影,谈电影中的“口音”,很多人都发现了,电影中湖北襄樊的工厂里,工人们都讲“东北话”。
其实这是尊重历史的,电影中胜利化工厂的原型,就是兵器集团525厂——湖北东方化学工业公司,是由兵器集团375厂——辽宁庆阳化工有限公司包建,兵器集团805厂、845厂和255厂协助建设的。这是当年“大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厂,厂里说的话,就该是东北话。
我再举个例子,四川有个城市,叫攀枝花。
但这个城市里的人,说的却不是西南官话,而是一种西南口音和东北口音杂糅的方言,整个城市,都带点东北口音。
比如说“干什么”这句话,在东北话中是“干啥”,在四川话中是“搞哪样”。而攀枝花人会说“干哪样”。
60年代“三线建设”,攀枝花市成立“特区”,1965年攀钢始建,十二万二千六百多人外省移民来到这里,其中最多的是辽宁人,近三万,加上吉林省的五千九百多人、黑龙江省的二千九百多人。东北籍的移民共有三万七千多人,虽然人数不占优势,但钢铁、煤矿、林业系统技术工人和领导干部多来自东北地区,子弟校老师也大多来自东北,普通人要学知识、技术,都要会点东北话,久而久之,这座四川“钢铁城市”,就都有了“东北腔”。
东北话,在三线建设时期,也叫“厂话”,顾名思义,就是厂里头的通用语言。那时候的工程师、技术工人、领导干部、教师,大多数也是东北人……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东北工业化比较早,普遍受教育水平高。
一位大西南的大三线二代子弟曾经感慨:“我们的厂上海人,湖北人,湖南人、山西人都有,当然最多的是东北人。全国各地的人汇集到一起,最后都被东北人赤化了。因为大家必须有一种语言为主,所以东北普通话成为主流,特别是厂子弟,打生下来学的话就是“厂话”。
“东北重工业基地,完成了支援全国三线建设最大任务量的时代重任,约向三线内迁企事业单位200个、人员100万、援建项目300个”。(《改革开放》期刊2018年第2期)。
建国初东北工业产值占全国85%,东北在80年代之前,累计支援全国150万人左右。很多大型企业都是从东北搬迁出去的,比如西飞、成飞、东汽、东电、二汽、攀钢、武钢等,总计是300多家。东北的高校也大都被拆分支援全国,就连改革开放中,也从东北大量抽调人才,支援特区建设。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那位共产党员、大山里的女校长张桂梅老师,原籍就是东北辽宁人,出生在东北黑龙江,17岁就到云南支边,一直战斗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