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院士”、“少女踩曲”……茅台能否富贵州?
最近,因为“白酒院士”的话题,茅台酒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或许是为了在舆论上挽回不利局面,前几天,茅台坚持采用“少女踩曲”的广告宣传又重新被舆论翻炒了起来,稍微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不过只是茅台的一个营销噱头,以此满足那些腰缠万贯的油腻大叔的性幻想。
“茅台院士”王莉的恩师季克良出身贫困家庭,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系发酵专业,是新中国培养的白酒大师。文革三年中,因为鞍钢宪法“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的要求,季克良被下放车间,与工人们踩曲——这就说明所谓茅台坚持了600年的“少女踩曲”至少在毛时代就被打破过。季克良来到茅台后,沉迷在生产车间,与工人们一起参与茅台酒的改良,科学地总结了茅台酒的勾兑工艺,构筑了如今茅台竞争力的底蕴和灵魂,可见茅台的“特殊性”与所谓的“少女踩曲”没什么关系。
茅台广告宣传中,所谓的“体态轻盈”主要跟体重有关系,跟性别实在没有太大关系;至于女性出汗少,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的正规酒厂即便依然采用人工踩曲的也都穿上了工作服防护,赤脚踩曲——让人不得不质疑茅台的卫生条件。
这样的营销噱头不过是为了维持茅台2000多元的高昂市场价格,而一瓶茅台酒真正的成本却不足百元。
而在70年代,一瓶茅台酒的价格仅为4块多(当时普通白酒也售价2元左右),一个二级工40元左右的工资差不多可以买10瓶茅台。
1985年以前,茅台的国家定价依然维持在七八元以内;到了1987年,茅台零售价就陡然提升到128元,此后便开始一路上扬……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985年在茅台身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异地茅台试验”的鉴定。
不可否认,茅台酒因为其产地、原材料、制作工艺的独特性的确算是个“好东西”。1958年3月,为了让中国人民都能喝的上茅台酒,毛主席在与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周林同志谈话时,首次提出了茅台酒要“搞到一万吨”的宏伟设想。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召开,周总理提出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的设想。最终研究决定:在茅台地区尽可能扩大生产的同时进行易地试验,在确实有把握的前提下,进行外地建厂以弥补茅台生产不足。
国家科委、轻工部、茅台酒厂技术专家组成“茅台酒易地试制”攻关小组开展“异地茅台试验”,在全国五十多个预选地方中,选定在与茅台酒厂所在地地形、年平均气温、湿度非常接近的遵义市郊十字铺建立“贵州茅台酒易地试验厂”。
为保证试验顺利进行,先后从茅台酒厂调来了以原茅台酒厂厂长、党委副书记郑光先,原副总工程师杨仁勉,实验室副主任林宝财,以及茅台酒师郑英才的关门弟子张支云为代表的28名优秀人才。在试验基地沿用了茅台本地的土壤与石窖等做基地,窖泥要茅台的,糟子要茅台母糟,曲药要茅台母曲,都是从茅台那边拉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