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连科:日军的一颗“糖”?


  闫连科不但小说写得好,说段子编故事也是信手拈来。

  今年3月10日下午,作家阎连科在接受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的仪式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那个村落里,有位母亲七十多年来,无论是在电视上或是村人的谈论里,当大家看到或谈到中国与日本的仇杀历史时,那位母亲总会记起1945年,日本军队从中国败退时,一位穿着破烂、身上挂彩的日本士兵,拄着拐杖从口袋里摸出一颗小糖给了她。这位母亲说,这是她人生第一次吃到的糖,知道了世界上有一种叫糖的东西,竟然那么甜。所以她终生记住了糖的味道和那张流血的日本士兵的脸,终生都渴望还给那个日本士兵一些什么去。”

  爱,是可以化解一切的。

  人类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价值都不会超过爱。当我们在那个村庄看到有人渴望中国用核武毁掉人类时,也看到那个村庄最柔软、博大的内心在爱着人类和世界,希望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都充满爱。我庆幸我出生在那个村庄里;庆幸至今我几乎所有的至亲都还生活在那个村庄里;庆幸我不仅拥有那片村庄和土地,而且我还是那个村庄不可分的一部分。我的本身就是那个村庄之本身。我今天所有的努力和写作,都不是为了给那个村庄积累和增添,而是为了发现那个村庄本身就有的它与人类世界共有、共存的互生、互动之关系。

  闫老师为了阐述他对“和平"、对人类“大爱”的追求,为了证明“爱可以化解一切”,不惜编造了这么一个故事,不惜把侵华日军说成关爱中国百姓的“王师”,中国妇女没有记住日军侵华、屠杀百姓的仇恨,只记住了一颗糖的甜味,一生都想着报答.......这未必是闫老师用心良苦,而是他脑子里本就充满了这样的套路和故事,已经产生了条件发射,随便摘一个出来,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有原型的,那是一个讲汉藏民族团结、解放军军民一家亲的温暖故事。

  娜喜,藏族,四川巴塘人,1936年出生。娜喜13岁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157团第二野战军,1951年3月离开巴塘参加进军西藏。1952年在藏军干校学习,学成后调文工团工作。1957年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毕业后一直以藏族干部的身份在西藏统战、宗教部门工作,直到退休。

  娜喜回忆起早年的往事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记得,当时解放军就借驻在孤儿院旁边的小学里。我们常常会偷偷跑到解放军驻地“偷窥”。那群哥哥姐姐们也发现了我们,然后跑过来笑着跟我们这些脏兮兮的孩子打招呼。由于当时我们听不懂汉语,与解放军哥哥姐姐们的交流完全靠手势,但我从他们的脸上感受到了温暖和亲切。他们不像那些官家、贵族家的人一般刻薄冷酷。一次,一个姐姐笑着递给我一颗彩纸包着的东西,示意我剥开放进嘴里。当我把它剥开放进嘴里的那一刻,那甜蜜的味道一下子刺激到了我的味蕾。后来我知道这是糖果,那个甜味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记住了,那颗让我甜了一辈子的糖果,是解放军给的。”

查看余下4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我父亲跟着我爷爷时,那时我爷爷在河南遂平做生意,我父约七八岁,有段时间从山西也到我爷爷的铺子。既我父说,日本人喜欢小孩,有时逗小孩,给小孩糖块吃,我父亲吃过日本人的糖块。父亲一辈子在煤矿开电车,今年八十五了,一个月四千退休金。
0条回复
这个阎连科是日本人的后代吧?!!!
0条回复
日本鬼子到中国,就是为了给你一块糖?阎连科几岁了,被你爷爷打傻了吧?
0条回复
这个闫连科怎么不说日本兽军,给30W南京人糖吃?
0条回复
方方赞阎连科?真有趣!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找鳖亲家!
0条回复
日军在那个年代应该杀闫连科的亲人,然后日军给闫连科一颗糖吃(现在吃还来得及),闫连科就如喝了孟婆汤一样自娱自乐了。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