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国的不是“文科生太多”,而是“文科反毛”


  央行发布的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这两天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本来承诺在“四月上旬”公布,这中旬都快过完了,还迟迟出不来,倒是央行率先发了一篇相关的“工作论文”,这引起了某些网友的“联想”:

  “新生人口断崖式下跌”、“人口老龄化”等现象存在是有目共睹的,最新的普查数据无论怎样“完善”,也不会影响这个事实。

  央行的工作论文直指我国正在面临的人口严峻形势,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尖锐的观点。这些观点是怕被“关小黑屋”的自媒体不敢随便讲的,诸如,“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谁在用“人口红利”,谁来偿债?);“房价太高把年轻人都逼走了,何谈创新”;“应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应利用“优越性”,尽早推行“延迟退休”:

  这些观点既“犀利”,又“槽点满满”。为了安静地讨论问题、不被某些用户反手一个“投诉”,今天只来讨论一下工作论文提出的一个观点:“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对于广大文科生而言,这个观点真可谓“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关于这个观点,网络上一个更加直白的说法就是“文科生误国”。

  作为一名985院校毕业、曾常年在出口制造业工作的理工科毕业生,笔者还是忍不住想为广大文科生说点“公道话”。

  首先,从绝对数量上来讲,“文科生太多”这一说法就很难成立,论文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更是颠倒了因果。

  在前苏联和新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快速工业化政策的必然和合理选择。在中国,这一“惯性”延续至今。翻看历年的高考招生比例,我们不难发现,文史类与理工农医类的招生比例常年维持在1:3到1:4。

  而在其他资本主义“后发”典型的亚洲地区,即便存在央行论文作者所说的文科生比例偏高的问题,但面对文科生的“过剩”,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导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理科的选择比例。

  中国今天已经是高度市场化的国家,“文科生过剩”现象同样是劳动力市场的自发导向。

  换言之,是产业结构导致了文科生“过剩”,而不是“文科生过多”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央行论文完全将因果倒置。即便存在所谓的“文科生过多”,也是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培养大学生”成了通过教育赚钱的产业。教育以利润为导向的情况下,不会真正顾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而为了完成“毕业生就业比例”的行政考核指标,各学校的招生就业处并不缺乏对数据“PS修图”的能力。

查看余下7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7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