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谈谈两部电影的遭际问题
有朋友有如下言论:
“《南征北战》的优点是它在陈毅参与创作时,确定了一个体现“运动战”战略思想的主题,比电影据以改编的话剧《战线》的主题模糊要提高了无数个档次,而延安保卫战类的文艺作品,显然在主题上并没有集中而明确的链条,包括《延河战火》里,也没有像《南征北战》那样,用一个完整的对应的战略构思来统率全片。《延河战火》中,把主要故事动力,放在说服战友撤退延安这个主线上,战略思想反而略而不谈。这就是《南征北战》仍然被人们记住,而《延河战火》却很少被人们提及的原因。”
认为《南征北战》战略思维清晰,而《延河战火》的战略思维不清晰,所以,导致后者被人提及。我想,这可能是出于对战略的误解。
通常认为,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似乎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都有一个明晰的关于战争如何打、有哪些步骤、如何协调、如何取胜的计划。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对于战役,通常战前,双方都有一个相对稳定和完整的构想。但是,对于一场战争,特别是时间长久、战场环境广阔、斗争复杂的战争,我想,双方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这样的战争,通常要“草鞋没样,边打边像”,要注意把握双方力量、态势的对比情况,及时调整部署,抓住战争的主动权,推动战局向有利的方向转变。
是不是能在战前,就提出一个“锦囊妙计”,然后按照这个计策,一步步走,就可以获取胜利呢?这样的情况,我想太唯心主义了,恐怕世界上没有这样高明的计策。
中国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力量相对由弱到强,而敌人却通常都十分强大,而且战场范围也足够宏大。研究战略问题,以中国革命战争为例,我想是非常理想的。
解放战争,就总体来讲,党中央毛主席有一个宏观的指导思想: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收缩南方兵力,巩固东北、华北、山东;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有城市、土地为主,山东解放区除外。但是,这个指导思想,显然并不意味着就有后面的三大战役、渡江作战和对西北、西南、华南敌人的大追击。
何时转入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从上面的指导思想中,完全看不出来。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需要毛主席根据敌我态势、力量的对比,随时判断。也就是说,在解放战争爆发前或者爆发后的相当时间内,我们共产党解放军这一方面,完全没有一个关于战争要具体打多少年、要怎么决战、何时决定、在哪里决战、如何组织这场决战的构想,尽管我们完全有信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力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