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人民之友?——列宁对民粹派的批判(1)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
“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毛主席分析中国革命的这段话对19世纪的俄国同样适用。
在上一篇读书笔记《伊里奇的原木》(本号已发表,可点击标题阅读)中我们谈到,从某种层面来说,俄国革命成功的历史就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动员、组织广大群众的历史。“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而革命理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改造社会应当走什么样的道路、依靠什么样的力量,进而以此为依据界定革命的朋友和敌人。
在当时的俄国,复杂的社会历史状况和阶级状况孕育了不同的关于社会改造道路的思潮,这导致群众的反抗力量分散在不同的方面,难以对反动统治形成强大的攻击合力。
因此,摆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面前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在理论上批判各种关于社会改造道路的错误思潮,从而在科学思想的基础上促进群众的觉悟和联合——而民粹派就是列宁所面对的第一个重要对手。
列宁与民粹派论战的中心问题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快速扩张,90年代的民粹派已无法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存在。但是,在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如何维护劳动群众的利益等几个方面,民粹派均采取了与马克思主义不同的观点。
民粹派认为,村社农民未被资本主义触动,以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为基础的村社进行的是“人民生产”,这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人民所有”的经济成分,因而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在他们看来,给人民带来剥削的资本主义并不是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人为培植的结果,资本主义所带的危害是国家政策的缺陷所致。
因此,为了维护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利益,他们把国家看作凌驾于一切阶级之上的万能的改革工具,祈求政府能够驾驭广泛存在的资本,建立“人民制度”、采取“社会主义”措施来巩固小生产,并保护“经济上的弱者”。
对于民粹派这种迷信国家、充满改良主义的小市民幻想,列宁予以了坚决的批判。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一系列著作中,列宁用确凿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俄国的农业和手工业中占据优势,虽然还处在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农民中产生了深刻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矛盾,出现了农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农村并不是民粹派想象中的小私有者的“美好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