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49中事件水落石出,我们得到了什么?
关于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今天新华社和有关方面都出了详细的通报,细节证据等等,网上热炒两天的种种疑问和谣言相信会迅速平息。昨天有读者在文章下面问我们会不会分析成都事件的真相,其实根据过往网络舆论事件的经验和网上真真假假的信息的过滤分析,就像这几天我们在网络上能看到的,很多人都已经差不多推测出大概事实了。当然总是要等最详细的通报出来之后才可以说盖棺定论。
这两天观察到不少看不下去网上的各种传言而出来辟谣和分析的博主和自媒体,大概率都遭到了众多留言辱骂,内容不外乎指责这些作者“没有同情心”,“帮助掩盖真相”“收了钱为官方说话”等等。
与之相反,最早那几个在知乎等平台带起“为了留学名额杀人”“化学老师把人推下楼”等等节奏的几万赞回答仍然高挂在相关话题下面,并且连出来稍微解释一下的意思都没有。最近两个热点,从人口问题的0-14岁算成14年到统计口径一问三不知的答案都能获得几万赞,再到成都事件成为谣言主力,知乎这个号称高学历遍地走的平台上的某些群体展现了某个维度的普遍水平。
类似的事情我们也经历过,读者们应该还记得17年底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中,各种关于“性侵”“猥亵”或者“涉军”的谣言在网络上疯传。当时我们写了一篇文章,指出上述谣言根本一点证据都没有,其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冷静观察下就不难得出的结论,但在评论里仍然招来很多攻击。
读到这可能有读者以为我要把这类人和这种现象批判一番,其实批判的事很多人都已经做过了,这次事件也让人欣慰的看到一些人在参与传播不实信息之后,能主动站出来自我批评。我今天想聊聊的其实是关于网络舆情背后的时代变革。
往往参与了网络舆论事件讨论的群体,我们可以简单分成三类,一是纯路人型。虽然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十年有余,但确实还是有大量网民属于非常浅度的网络公共舆论参与者,参与频度很低,对某一件事的参与纯粹看有没有相应的契机,对于事件的反应也往往出于本能的性格和思维习惯使然,又或者止于关注了解,很少发言评论。这类网民的基数应该说还是最大的,也并不是网络舆论走向中的主角。
当然,参与网络讨论少其实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达到一个天然互联网社会的阶段,多数人对互联网的使用习惯还是首先满足于最基本的需求,在网络中参与讨论少,不代表在现实社会中的活跃度低。
第二种是有意识的参与网络公共讨论,平常会较积极的关注各类事件和参与发言,但本身并没有很明确的预设立场,当然,没能人能完全不带立场,只是说这类参与者与下面的第三种相比,在参与事件讨论上并没有那么明确的目的性。这类人在参与网络讨论较多之后,普遍会积累出一些经验,对网络讨论氛围和隐藏在背后的规则有一定的感知把握,对网络事件的普遍走向也会形成自己的归纳。当然这种认识实际也是千差万别的。一些思考的更明确的人,会认识到应该有一种网络公共议事规则,让效率最大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