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教育革命的伟大尝试
从1968年到1978年十年期间,全国有1700多万城镇中学生上山下乡。如今距离上山下乡结束也已经有40个年头了。当年满脸稚气的青少年,现在最小也是年过半百,大的已奔75了。近年来不少地方的老知青在聚会时对当年上山下乡生活的回忆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有怀念、有伤感,有无悔、有怨恨。网上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似乎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在笔者看来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要把这个问题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来认识,而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以个人的感情来代替理性的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讲,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二是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对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现在对知青上山下乡持否定态度的人往往是从个人的感情,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看问题难免有局限性、片面性,不可能深刻理解知青上山下乡的重大意义。我们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知青上山下乡的重大意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问题,也就是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倡导和发起的。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发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呢?这是因为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要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毛泽东一生所从事的事业都是致力于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毛泽东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进行教育革命,改造旧的教育制度的一次伟大尝试。
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少年时期,与毛泽东本人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毛泽东出生在农村,少年时代都是在农村度过。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活动也主要是在农村。毛泽东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曾经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些对毛泽东后来的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重要原因。中国革命的其他领导人无论是陈独秀,还是李立三、王明、博古之所以犯右倾“左”倾的错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了解中国的农村。所以在延安时,当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来,毛泽东认为毛岸英虽然在苏联参加了卫国战争,但是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一点都不了解,不利于开展工作,因此让毛岸英先去农村参加工作,去上农村这个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