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谈知青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计划地开展于60年代初期,大规模发展于60年代末期,结束于80年代初期。先后有1700多万知青从城镇奔农村、赴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一代青年,也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农村和边疆“一穷二白”的面貌。知青上山下乡,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用青春分担国家困难、用激情谱写建设新篇、用奋斗开创历史先河,知青们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的极大贡献,也无疑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为确保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其中选派城市党政、企事业单位优秀干部,作为知青带队干部进驻青年点就是重要措施之一。作为一名带队干部,我见证了当年知青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锻炼成长,从初出校门不谙世事的后生,到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历程。知青友谊共蓝天,战天斗地白云间。1974年至1975年,我曾在山东泗水县担任带队干部,与知青共同生活,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产生了深厚感情,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今天我们的友情依旧。同时,通过与他们一起战天斗地、辛勤耕耘,自己各方面能力也都得到提高。如今当年知青的故事仍历历在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唯有经过大波大浪,方显英雄本色。有过知青生活的这代人,真正体味了古人所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样的人生历炼。知青经受了上山下乡的考验,思想、体能、生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会了农村条件的艰苦,农民生活的艰辛,学会了生产生活技能,品尝了播种收获的甘甜,也炼就了顽强不屈的意志,产生强烈的变革农村的愿望和责任感,养成了关心国家、乐于奉献、勤奋学习、乐观向上、坚忍不拔及吃苦耐劳的品格,保持了艰苦朴素、联系群众、清正廉洁、身体力行的好作风。正是靠这种炼就的刚毅、果敢、顽强和培养出的勤劳、朴实、善良,使每位知青的人生之路都有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少于在此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能够直面相对,勇敢战胜,成为共和国一个时代的中坚,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现在知青修的电站还在发电,知青建的水库现在还在蓄水,知青筑的干渠现在还在灌溉,知青铺的道路现在还在通车,知青开垦的荒地现在成了粮仓,知青种植的橡胶树现在还在出胶,知青抢救的病人现在还在健康的生活,知青接生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知青教过的学生现在已经走上生产或科研的一线、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知青英烈现在还在受到人民的祭奠,知青的事迹现在还在当地传颂……
知青是给农村带来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华,他们用青春热血作出的贡献,深深印在人民的心中,镌刻在国家发展的史册上。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返城后,分布在科学、文体、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工作在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各个岗位上,在人生新的起点,广大知青很快成为骨干力量。知青们无论是政要还是商家,无论是在岗还是退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始终眷恋着第二故乡,思念着那里的亲人。插队经历使知青们刻骨铭心,与淳朴的老乡的情缘,虽时空遥远却魂绕梦牵,难以割舍。知青们虽已离开了农村,离开曾经流血、流汗、流泪、痛苦与欢乐交织的土地,但在心灵深处,会永远执着地认定第二故乡的美,因为这种经历已成为知青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回忆当年,畅想未来,回家看看,几乎成了每一个知青要圆的梦。
改革开放以来,知青回乡的交往日渐增多,知青们或组团、或携妻带子,不远万里追索那久远的青春印记和难以割舍的亲情。每次知青的到来,不仅给久盼他们的乡亲故友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无比欢乐、快慰和感动。无论知青们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父老乡亲的最为隆重的礼遇。知青与父老乡亲相见时“未曾相拥,竟无语凝噎”的一幕幕动人场景,让在场的人们潸然泪下,感动不已。上了年纪的老乡把知青看作游子,说不完,看不够……
《大地之子》一书,用30余万字的篇幅,记叙了40多位老知青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和奉献。这些老知青,有的放着局长、董事长不当,回到原来插队的村里当党支部书记;有的自筹资金几十万,到农村扶贫;有的过去是检察官、厂长,却成为种红薯的专家……为了改变同一土地上另一群人的命运,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后半生,这种重返之举,重如泰山。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所有的书,封面上都写着“成功”,只有把书读完,才会知道,同样是“汗水、泪水、血水”几个汉字,却有完全不同的笔划和读音。为留住这一个个瞬间的永恒。宣扬知青正能量,《大地之子》一书出版,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老知青们现在都已过花甲之年,他们在年轻时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信仰指引下,用自己的行动在实干兴邦。他们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带着自己的钱,主动到农村去帮助贫困的农民,而且没有从农村领过一分钱工资,只是全身心的投入。在他们面前,那些身居高位的尸位素餐者显得那么渺小;在他们面前,那些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们显得那么卑鄙。
大时代要有大担当,这些知青就是时代的敢于大担当者。具有这种担当的决心和意志,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使用一批敢于担当、目光长远,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功成不必在我”的干部,才能树立起正气!
马克思说:“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家而献身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知青群体中出现这么多关注最底层农民利益的人,经过几十年历史的检验,充分证明知青这个群体的主流,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和依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骨干力量。所有关注人民的福祉,尤其是关注中国最大的群体——中国农民的福祉,想方设法为他们谋利益,帮助他们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人,都是这个“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