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政策何以落地与蔓延到乡镇的官僚主义
一个前乡镇党委书记的大学教授与现选调生的乡镇干部对话
(2021年5月22日“常青论坛”专访陈文胜教授实录)
专访嘉宾: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共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湖南省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专家,湖南省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五个一批”人才,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常青论坛:陈教授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邀请,专程来常德参加本次常青论坛,并接受我们的专访。
陈文胜:非常感谢邀请!我很喜欢跟年轻朋友在一块,感受你们的活力。你们是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选调生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常青论坛:谢谢陈教授的肯定!我们得知您之前有过乡镇党委书记的经历,后来又转向学术研究。我们选调生须在基层锻炼学习两年,希望您我们分享一下您基层工作的一些经历、感受,也期待您以一位前辈的视角,给选调生乃至广大青年朋友,提一下忠告建议。
乡镇的工作岁月是我受用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陈文胜: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到1992年我到乡镇参加工作时,还是农村改革的黄金时期。我在衡阳县一个乡镇工作,农产品那时还仍然处于相对短缺时期,但由于农村已逐步放开农产品交易,农民种的东西都能卖个好价钱。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只要勤劳肯干,就能够实现劳动致富。只要在国家供应粮任务完成后,可以默许农民私下小额交易。有一幕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乡们在田里进行稻谷的自由市场交易,每百斤单价最高能卖到80多块钱,与今天的价格相比之下,在1992年是这个价格,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记得那时乡镇计划生育与征收农业税工作并不是很难,我任乡团委书记,老乡会在约定的地方等着我租来的拖拉机一起去结扎、上环,都不用特别发动,只要高音喇叭一招呼,农民朋友们就积极响应。而且无论是征收农业税,还是布置其他工作,老乡都很配合。单说征收农业税,老乡会在规定时候主动到村会计那统一结账,没有上门强制征收一说。由于农村经济比较好,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城市都较好。我哥哥已经就成为了万元户,说我一个月工资才50多元,一年的工资不及他一顿饭钱,要我辞职跟他干算了。我看到一个数据,改革开放发展到1985年时,新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农村消费占全国绝对比重的态势,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64%,1985年到1992年前后几年,应该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