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暗藏的转向, 直到今天才彻底暴露

2021-06-08 3780 1
作者: 董牧孜 来源: 《文化纵横》杂志2021年第3期

  ✪ 董牧孜 | 《文化纵横》

  【导读】上个月,献礼片《1921》将由流量明星饰演革命伟人的消息再引争议,这也折射出偶像明星扎堆献礼剧的现象。不过,近年也出现了另一种与之抗衡的新现象:没有流量明星的主旋律剧也开始火热“出圈”。尤其是最近热剧《觉醒年代》,据称受到各年龄段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热捧。

  《觉醒年代》的特殊之处在于通过塑造新文化运动的人物群像,动态呈现当时世界与中国的历史进程,完整再现了一场思想运动。影片体现出精英史观、群众史观、革命史观之间的张力,它并不遵循“救亡压倒启蒙”的思路,而是回到毛泽东的大历史观。它的“破圈”暗合这些年舆论风向之变,反映出当下中国人价值观的悄然转向。比如,当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主流,剧中的新文化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从决绝转为温和。

  如果《觉醒年代》早几年播出,恐难流行,还可能招来差评。其最为成功之处,是突出了大时代中一代知识青年的道路选择问题。电视剧描绘的那一代人的革命与青春,折射当下历史观的隐秘变化,因而在青年中引发强烈共鸣。对于历史及生存现状的体认,使越来越多年轻人沉浸于爱国情感时,也萌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强烈兴趣——二者的起点正是五四。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在温情和冷静中重思古代传统与革命传统的意义,已成为其精神塑造的一股潜流。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杂志2021年第3期(6月刊),原题为《回归革命史观——<觉醒年代>的史观转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继《大江大河2》《山海情》等主旋律电视剧赢得收视、口碑双收之后,革命历史剧《觉醒年代》也火了。这部呈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建全过程的电视剧,在网上被年轻观众不断催更,并登上微博热搜。一部主旋律献礼剧能够在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中成为流行“燃剧”,这种意料之外的影响力堪称“破圈”。2021年4月6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围绕《觉醒年代》组织了一场聚谈,本文围绕《觉醒年代》展开的历史观讨论,受益于罗岗、周展安、毛尖、倪文尖、孙晓忠、王锐、林凌、萧武、张炼红等师友的观点。

  《觉醒年代》讲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的6年,它通过塑造出新文化运动中一群我们耳熟能详的个体形象,呈现了一场完整的思想运动。它不但“活化”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干将的身影,而且,也叙述了新文化运动中那些相对保守的学人是如何思考文化和文明的重建。《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的特点,正在于它是通过塑造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人物的形象,还原当时的思想场,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与思想脉络。也许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觉醒年代》略让人觉得单薄,但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对于历史的呈现,不仅留下某种属于大众的历史性痕迹,也在讲述历史的同时创造新的价值观。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