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内鬼:毛泽东时代“一穷二白”是谁的说法?


  《环球时报》刊登了一篇记者于金翠对美国资深外交官查尔斯·弗里曼(中文名傅立民)的专访:

  在这篇专访中,记者于金翠在提问中有一句:“有一种说法是:您这一代老‘中国通’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发生巨变感同身受……”:

  “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通过改革开放”——环球时报记者于金翠这个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认为:毛泽东时代结束时的中国是“一穷二白”的——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说法竟然出现在了环球时报记者高级别外事专访的提问中,并且堂而皇之地刊登在环球时报。

  鉴于《环球时报》专访的级别针对的是美国前大使级外交官、助理国防部长;而《环球时报》本身的身份不用多言,它所代表的不是一家普通媒体;《环球时报》号称“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其宣传对象的是全体14亿中国人民:

  笔者认为,《环球时报》记者于金翠及总编胡锡进有必要严肃回答:毛泽东时代结束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这究竟是谁的说法?!

  “一穷二白”这个成语的“发明人”正是毛主席,用来形容新中国发展的起点,出自毛主席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1-

  我们先用真实的数据说话,看看毛主席领导的新中国接手的到底是怎样一个“烂摊子”?

  1949年,全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原油产量12万吨,煤产量3243万吨,发电量43.1亿度,水泥产量66万吨,化肥产量0.6万吨,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亩产66公斤),人口预期寿命35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印度在1949年是什么水平:钢产量137万吨,原油产量25万吨,煤产量3220万吨,发电量49亿度,水泥产量214万吨,化肥产量2万吨,粮食总产量6285万吨,人口预期寿命38岁。

  而1949年,中国总人口5.4亿人,印度为3.9亿人,以上数据换算成人均值,中国更比印度落后一筹。

  更加关键的是,由于印度独立前是英国的“独占”殖民地(非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是英国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国对印度投资的项目从铁路、矿山、钢铁到市政设施应有尽有。不过,这并非殖民者的“仁慈”,殖民者不过为了收割原材料、倾销工业品,残酷压榨印度劳动人民、生产商品、占领全球市场,以攫取超额利润。到了1929年,印度已经拥有遍及整个南亚次大陆各个角落的密集铁路网络;二战期间,印度除了边远地区遭遇日军攻击,绝大部分地区免于炮火侵袭,成为英国重要的备战基地,可以自行生产多种工业品。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现在仍是敌强我弱。什么时候能改变呢?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