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新样态
【内容提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和泛起既有其赖以发生作用的现实基础,也与互联网赋权以及当前的批判态势存在关联,并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硬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征,逐步演变出构境式虚无、异轨式虚构等新样态,以更具隐蔽化、巧妙化和媒介化方式,肆意从国情独特环境中“选材”、从青年先锋力量中“烹饪”、从互联网新媒体中“升温”,接续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能事。面对这些新行径,靶向症结、精准施策才能决战决胜。对此,要着力强化国情教育,破解构境式虚无的“选材”迷局;着力释放青年力量,打破异轨式虚构的“烹饪”困境;着力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把控互联网赋权“微变量”。
【关键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构境式虚无 异轨式虚构 互联网
作者简介:何文校(1982-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安徽合肥 230601)。
所谓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在(传统或硬性)历史虚无主义日渐式微的境况下,经由互联网载体及其信息化手段而以隐蔽、柔性的照面方式,接续散布错误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极具欺骗性、毒害性的历史虚无主义新形态。它有着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属性,服务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和平演变”策略,并依托互联网技术将议题设置扩至非常广泛的领域和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以一种隐蔽性、巧妙性但更具蛊惑性的方式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它的实践范式中,以构境式虚无、异轨式虚构为最新样态,从国情独特环境中“选材”、从青年先锋力量中“烹饪”、从互联网新媒体中“升温”,肆意抹黑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对这些危险新行径,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理论审视,解析其实践新样态,透析其倚重载体,并予以无情批驳。
一、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审视
在我国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新背景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和泛起既有其赖以发生作用的现实基础,也与互联网赋权以及社会对其的批判态势存在关联,并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硬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新特征。对此,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并积极追踪研判。
1.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背景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源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就现实条件的发展变化而言,只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力,新的伟大斗争深入进行,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形势的变化迫使作为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改变其表现形态。首先,“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不管这种意识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还是歪曲颠倒的表达。其次,现实条件的不断变革势必驱使历史虚无主义紧随演变,且在规制与互动中实现两者的逻辑耦合。最后,这一歪曲颠倒的表达意味着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是存在某些倒置现象的,层出不穷的种种矛盾、利益冲突、公共事件、价值迷失、认知偏见、负面情绪、异己关系等为其提供了现实土壤。基于此,我们就会在对“事物本身的逻辑”追问中发现“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逻辑本身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只要产生此种意识的现实根基尚未被彻底清除之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新形态就会层出不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也会是一场长期的斗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