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指示前农村医生仅占10%,现在是多少?答案有点意外!


  1965年,中国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中,有90%分布在城市或县城,而只有10%在农村,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依然处在缺医少药的窘境当中。

  1965年6月26日,在看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后,毛主席作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批示,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不用很高,但可以扎根农村,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农村医生。

  626指示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医药下乡运动,大量城市医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在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巡诊同时,半农半医卫生院的培训工作也在各地相继展开。参加培训的这些学员大多是从每个大队选出的根正苗红的思想上进的贫下中农的子女,经过3-6个月的集中培训后,便回到农村和生产大队边劳动边给乡亲们看病了。

  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介绍了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情况,介绍了王桂珍等人的事迹,随后,《人民日报》等大报刊纷纷进行了转载,“赤脚医生”从此成为了一个特定称谓。之后,全国掀起学习赤脚医生、学习王桂珍的热潮。

  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采用了两种办法来培养“赤脚医生”:

  一种是公社卫生院集训。在这个集训当中,一方面是以“老三篇”为基本教材,贫下中农亲自对他们进行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紧密结合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的业务教学。业务教学方面,他们要学习的内容很多,物理、化学、生理学等多门课。对于当时的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学员来讲,很多课程有相当的难度。但是从思想认识上,大家都非常积极上进,学习都很认真。训练班结束后,人人表示要做一个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赤脚医生。

  另一种是在实践中加以培养,这是培养赤脚医生的重要方法。赤脚医生回到大队以后,贫下中农为他们提供了医疗实践的广阔天地。在有些大队,赤脚医生每年都有1500人次左右的诊治机会。而在这个公社的一个专业医生,在医科学校读了五年,一共只接触了几百个病人。

  “赤脚医生”是对那个时代培养起来的农村医生最形象的称谓。这个词是从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王桂珍这开始的。因为那里都是种水稻,下地都是赤着脚的,王桂珍下地时和大家一样,只是多背了一个药箱,所以大家都喊她赤脚的医生。

  除了经过医护专业短期培训的学员,赤脚医生还有两部分来源:一是医学世家;二是公认有一定医护能力的自学成才者。

  在当时的农村,老百姓需要看病的时候,很难去到正规的医院,一是农村的医疗资源本来就很少,二来没钱。全国大队(村)一级设立了“赤脚医生”,同时,还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个问题就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查看余下5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