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告诉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话语权”
新中国前三十年,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均寿命从建国前的35岁增加到1968年的68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生儿死亡率从建国初的25%下降到80年代初的5%,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天花、霍乱、性病等流行病彻底消除,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大幅削减……
这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毛主席医疗卫生工作思想的指导以及社会主义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实践。
毛泽东时代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崇为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广。今天,主流学术界流行讲“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而毛泽东时代中国特有的、被全世界推崇的医疗卫生制度便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典范。
赤脚医生制度与人民创造力
毛主席依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医疗卫生工作思想是一整套高度结合中国国情、内容丰富、视野广阔、考虑深远的体系,直到今天,对我们来讲仍然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重视基础卫生条件改善的“爱国卫生运动”,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人民的“预防为主”方针,团结中西医的务实精神,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及面向工农兵的公费医疗制度创建,等等一系列思想。
当然,解放初期的新中国是个大国也是个穷国,一方面是90%的农业人口,另一方面却是缺医少药的农村医疗基础,解决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也就理应成为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建国相当长的时间里,毛主席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在“进了城”的高层中始终得不到支持。
在毛主席的推动下,新中国的城镇地区在工业化以及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就建立了覆盖城镇居民的公费医疗体系。但是,直到1964年,县以下农村地区公费医疗支出仅占16%,拥有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仅占10%;相反,城市里的老爷们却占着医疗资源搞起了保健局,还给干部们配上了所谓的保健医生、保健护士。
1964年,毛主席批示“保健局应当取消”,“北京医院医生多,病人少,是一个老爷医院,应当开放”;1965年的“626指示”中,毛主席严厉地批评卫生部是“城市老爷部”,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随后,怎么把“重点放到农村去”,卫生部的官僚们除了组织巡回医疗措施,并没有成熟的制度创见。
而毛主席一贯坚持群众路线、支持群众的首创性。在1955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