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从滴滴事件谈人脸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和应对

2021-07-13 1663 0
作者: 刘晓春 来源: 昆仑策网

1.webp (16).jpg

  前期,政府对阿里巴巴、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约谈和处罚。近日,又将“滴滴出行”等25款APP以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从应用商店下架,并要求各网站、平台不得为上述25款已在应用商店下架的App提供访问和下载服务。

  其实,在利用平台垄断经营、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背后,这些头部公司暴露出更可怕的技术和数据霸权。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和数据已成为新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并深度介入公共治理和社会监管。掌握技术、数据的企业和组织,与政府一起成为公共治理的有机力量。但是,一些头部公司在形成垄断后,利用优势地位裹挟政府,甚至对政府形成反制。特别是,一些敏感领域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如被别有用心者或敌对势力利用,会给国家和公共安全带来较大风险隐患。

  随着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3D打印等技术飞速发展,对人脸这类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以及对人脸的合成、仿造应用得到爆发性增长,由于其广泛的商业前景和巨大的利益蓝海,各类企业、组织蜂拥而上,争抢风口。利之所聚,恶必随之。滥用、冒用、误用、恶意利用、非法使用人脸信息等乱象丛生,隐患重重。人脸作为个体生物特征,不仅涉及到个人权利、隐私,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人类尚未掌握的密码和价值,属于社会基础性资源和国家战略资源,相关数据和技术应用关系着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民族安全。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对相关数据采集、存储、交换以及技术、应用,从法律、制度、技术、管理多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本文试以人脸信息处理相关技术和应用,浅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当前人脸信息处理涉及的主要技术

  1. 人脸识别: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信息进行处理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及检测、人脸图像预处理、人脸图像特征提取以及匹配与识别。

  2. 人脸合成:从人脸数据还原为人脸图像或视频;

  3. 人脸融合:将多张人脸图像融合成一张人脸图像,使后者具备多张人脸的特征;

  4. 人脸“创造”:依据大数据建模技术“创造”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人脸”图像,再通过3D打印等仿造技术进行面具、模型生产;

  5. AI换脸:在计算机图形或视频中将甲脸移植到乙身,实现移花接木;

  6. 人脸诊断:依据人脸信息进行个体和群体的种族、性别、年龄、性格、情绪、生理、遗传、疾病的分析判定诊断。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