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不能代表中国医生
近日,主旋律电影《中国医生》上映了。笔者认为,用糊弄评价它是再适合不过了。影片处处透露了所有制作人员的漫不经心,这种糊弄的感觉,甚至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中国医生》如果可以代表“中国的医生”,那么老婆饼里也会有老婆。
在技术和故事层面,《中国医生》都为某些人敲响了警钟,不要觉得拍了主旋律就可以代表国家,代表人民,也不要觉得对观众糊弄一下,好像也不是那么太大不了的事情。
那个把观众当提款机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大众认识不到电影在糊弄人的情况也越来越少见。这要谢谢流量明星的付出,今天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影片在制作上的糊弄。我们讲,看一个电影的诚意,首先看导演等主创人员敢不敢冒着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风险,挑战不同的题材,讲不同的故事。好的导演往往会不断地否定自己,把心掏给观众,真诚地接受所有人的质疑,接着在下一部电影中改进,这才是大家风范。
与之相反的,有人如果通过偶然还不错的票房,知道了观众的口味,把一个故事用一套人马再拍一遍,然后再用别人的眼泪当唾沫数钱,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中国医生》就是这样,在导演、主演、题材等方面,又一次糊弄了所有人。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和《中国医生》一样,该电影公司的大部分主旋律电影,都是由它的个人大股东主演。
不仅如此,在导演层面,我们要批评它,也有更多可以思考的地方。导演依旧是那位把革命当黑帮创业、把革命先辈当喊口号过家家的“人才”。但是,经历了四年前的失败,该公司依旧选择起用他。不仅如此,它的同行们一样也受欢迎。因此,我们首先要问的是这么一个问题,为啥该公司主旋律电影喜欢用香港导演?答案是,拍的快,没得选。
这就要从18年前讲起。某民营电影巨头喜欢用香港导演的前提是,今日内地的娱乐圈要比香港发展的好,否则人家也不可能抛家弃子、背井离乡。这是因为,18年前的非典重创了弹丸之地的影视行业。说是重创,其实是最后一击。在此之前,某些影视资本家的心思早就不在电影上了。搞七天就能拍好的“七日鲜”电影压榨影视劳工赚快钱,赚的钱用来积累政治资本,为子孙后代谋出路。再搞搞选美比赛给那时候还不是太挑的富人们改良基因,这顿操作下来,已经把自己的员工逼得职业病高发。再加上香港娱乐圈黑帮横行的问题,香港娱乐圈的明星们,有条件的嫁人息影,没条件的商场剪彩,歌星没生活费了在红磡开个演唱会,就成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娱乐圈景象。
这种报复性透支市场与艺人的结果很明显。在2003年,整个香港只剩下了60间影院,到现在,香港电影院的数量基本维持在47家左右,还比不上朝阳一个区。运气好避开了疫情的《无间道》成了“港影”最后的辉煌。为什么说是最后的辉煌呢,因为出演这部最后的辉煌之作的绝大部分人,都来了内地发展。因此,脸混熟了,大家更会拿内地的电影人的收入地位,去衡量他们,然后更加觉得《无间道》厉害。该导演更是在最近几年有着无限风光,以“国”字头的系列电影出入亭台楼阁,与曾经压迫他们的人推杯换盏。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