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整顿教培是治标不治本,那真正的症结是在哪里?
1、如果有一根决定你命运的指挥棒指到某个地方,而你到达这个地方要经过沟堑,要经过河流,你怎么办?没别的办法,想办法越过这个沟堑,渡过这条河流。这时,有人说,你出点钱,我在河上给你建座桥,如果你有这个能力你可能就会出这个钱。如果有人出来制止在河上建这座桥,这时你会怎么办?另外想办法,如买条船,也要继续渡河。因为指挥棒就指在那里,你没有别的选择。
2、这也就是当前所谓教育新政面临的情境。前天,我发表了《教培:确实需要整顿,但有种种担心》一文。我在文中说,我支持教育新政的方向,包括对校外学科化培训活动的整顿。因为,目前我们的教育已经走上了畸形变态甚至疯狂的内卷之路。如果通过这些举措,让孩子们能在正常的环境和生态中健康成长,这无疑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情。但在同时,我在文章中也表达了我的担心,即这些措施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最后甚至标本都治不了,甚至还有可能形成种种新的弊端。
3、道理很简单,无论是规范作业也好,还是治理甚至禁止校外学科类培训也好,解决的都是供给的问题。但需求的问题呢?常识告诉我们,有需求就会呼唤供给,不管供给的渠道如何扭曲。就如开头过河的例子所表明的,如果必须过这条河,你不让他建桥,他用别的办法也得过。有人把教育内卷的问题归咎于资本的介入,也有人将其归咎于家长的观念,完全是打错了板子。即使资本消失,特权也会上手;家长的问题,与其说是观念,不如说是无奈。关键的问题,是你的指挥棒指到了那里。那么,把教育引向这条疯狂内卷之路的指挥棒是什么?就是我们目前的考试(升学)制度。
4、考试是对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有学习的地方,大多就会存在考试。但考试的类型,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遴选型考试,另一种可以称之为达标型考试。遴选型考试,是必须通过考试成绩把考试对象分出档次来,特别是要把其中的优异者遴选出来。达标型考试,考核的则是考试对象是否掌握了要学习的最基本的东西,是否达到合格的标准。不同类型的考试应用在不同的学习类型中。现在我们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哪种考试?其中是否有问题?
5、我们知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是基础教育。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掌握主要学科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知识的兴趣,训练科学正确的思维能力。在这同时,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包括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阶段适用的应当是达标型考试。也就是说,能扎实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就算达到目的。这时候,需要有适度竞争,但不能鼓励过度竞争,尤其不能把超出基础知识的内容纳入考试的范围。需知,竞争的适度性是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