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体西用”的思考


  摘要: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改革开放,提出“中体西用”做为指导洋务运动的理论,虽说与现在的改革开放今非昔比,但仍有相通之处,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理念的遗产,可以被赋予新时代精神,对当下仍然有着某种启示的现实意义。哪些是应遵循的“中体”?哪些是能可用的“西学”?如何在“中体西用”之间进行恰当的点对与取舍?世情为鉴,国情为据、吸收客体的西学中先进的科技为我们社会主义的本体服务。并以此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进行改革与创新。

  正文:

  张之洞曾为中华民族种下一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常青树,在他身后的一个世纪里, “中体西用”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时隐时现,哪些是应遵循的“中体”?哪些是能可用的“西学”?如何在“中体西用”之间进行恰当的点对与取舍?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中国后来的发展特别是经过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西学”比比皆是,比如电脑和互联网都是“西学”,西方文化已无孔不入的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角落,出现了李泽厚、黎澍的“西体中用”论,是要把张之洞版本的“中体西用”反过来,就是说,西方制度做基本,涂上中国文化的色彩,以西方制度为本,以中国文化为用,来推进改革开放。君不见中国学术界已被严重的“欧化”、“美化”,中国学术变成了西方学术的传声器,套用西方方法、论证、结论、用西方语言说话,用西方的教育模式、文艺形式等等。“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训,也是当代人的历史使命感,看今日的“西学”已硕果累累,观“中体”旧貌变新颜,走进新时代的我们,不得不思考新时代如何“中体西用”。

  旧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社会,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那一套治理。到了近代,落后了西方工业文明200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英国极卑鄙的利益驱使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但站在历史进化的高度,透过战争的硝烟,看到了侵略者轰破封闭中国大门的划时代意义。迫使封闭的天朝帝国与与现代文明交流了。晚清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的起点,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首倡洋务运动是曾国藩,领导洋务运动的是李鸿章,张之洞属于后来者居上,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对李鸿章和盛宣怀搞的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沆瀣一气的洋务运动进行了改革再改革,创建藏富于民的民族资本工商业,他写了《劝学篇》一书,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做为指导洋务运动的理论,所讲的“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所讲的“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其用意是“西学”为“中体”服务”;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赋税、律例、武备 、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 ,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这一主张形成了朝野上下的共识,堂而皇之地进取得了合法地位;于是,他在湖北大刀阔斧地的改革创新,涉及近代工业、农业、商业、交通、文教、军事、外交、文化等广阔的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把洋务运动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促成了近代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中国的近代化由此开端,对于当时的中国甚至亚洲,都具有前驱先路的示范意义。本想延长帝国的气数,结果事与愿违,一次擦枪走火就震断了王朝的筋脉,张之洞想保住那个中体崩溃了。

查看余下79%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