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曾经有一部爱国电影能将公知转变为自干五!
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火爆,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另外,有人说创造了观影人数纪录恐怕不太准确,因为从50到90年代初,不管是《上甘岭》这样的主旋律还是《追捕》这样的外国电影,观影人数至少都有数亿,比《战狼2》等多得多。准确的说这应该是近年来有了统计之后观影人数最多的一部电影。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的确是一部“现象级电影”,也反映了爱国主义在公众中仍然是基本的情感基调。
不过,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就是爱国主义的影视作品本身也会对人的思想起到一定的影响力。这里只举一个真实的案例,即苏联著名作家邦达列夫因为参与一部爱国主义电影的编写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公知转变为了自干五。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苏联进行了一系列塑造“当代经典作家”的努力。刚开始的时候争议很大,后来大多数人提出的名字逐渐集中在阿勃拉莫夫、扎雷金、邦达列夫、阿斯塔菲耶夫、特里丰诺夫、舒克申和拉斯普京这几个人身上。而在这些人当中,邦达列夫是唯一迄今仍然在世的,今年已经93岁了。而且他们当中也只有邦达列夫一人堪称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的。为什么邦达列夫会这样幸运呢?
邦达列夫的成名作是1957年的《营请求火力支援》和1959年的《最后的炮轰》。今天大多数人说它们是中篇小说,其实这两部小说都在15到20万字之间,属于比较典型的长篇小说。这两部小说极力渲染战争的残酷性,被视为所谓“战壕真实派”的开山之作。其迎合了后斯大林时代鼓吹抽象人道主义的潮流,类似于当时流行的电影《雁南飞》。因此,柯切托夫等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作家对它们提出了批评,而特瓦尔多夫斯基等反共作家则对邦达列夫大力宣传。顺便说一下,“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中除了邦达列夫以外,《一寸土》的作者巴克拉诺夫、《第三颗信号弹》作者贝科夫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瓦西里耶夫无一例外的变成了狂热的反共公知,支持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甚至还在苏联解体后转向公开攻击卫国战争。
苏共22大公开批判斯大林以后,邦达列夫在反社会主义浪潮上越走越远。其先是于1964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寂静》。这部小说主要是写主人公复原后遭受了所谓“残酷迫害”,把斯大林时代近乎说成了人间地狱。小说的结尾时是悼念斯大林逝世的场面,以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之口宣称斯大林之死会给苏联社会带来巨大的积极变化。显然,这部小说与爱伦堡的《解冻》惊人的相似,也是以“非斯大林化”为中心的。后来,邦达列夫又在1965年创作了小说《亲戚们》。这部小说在批判斯大林方面变本加厉,以至于连极力鼓吹“非斯大林化”的苏共当局也感觉其走的太远了,到1969年作了一些修改后才正式发表。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