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后一刻逼哭COP26会议主席,《格拉斯哥气候公约》不容易!
长达两周的COP26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终于落下帷幕,原定会程为11月1日-12日,然而,由于各方相持不下,不得不延长到13日,197个国家总算达成了一份气候协议,格拉斯哥也总算有了一份收获。
会议主席夏尔马(英国内阁大臣)在最后致辞说到一半时突然哽咽,并热泪盈眶:“我要为协商过程致歉,我深感抱歉。”
致辞完毕后,他敲下木槌,宣布各国正式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公约》。
英国《独立报》等欧洲媒体称,夏尔马之所以情绪激动,主要是因为印度人在最后一刻出招,不仅延长了会程,也使得协议面临流产风险。
在表决程序启动之时,7点40分,印度环境和气候部部长亚达夫要求对协议文稿进行修改,将有关削减燃煤能源的措辞由“逐步淘汰”(phase out)改为“逐步减少”(phase down)。原因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非常依赖燃煤能源。
虽然只是改动了一个单词,但意义相差甚远。
欧盟、英国、瑞士以及一些太平洋岛国的代表反对印度在最后时刻修改文本。
而南非、伊朗等国则支持印度的修改提议。
夏尔马成了最为难的人,他利用最后时间跑到各国房间向代表们挨个征求意见,看看是否还有妥协可能,接受印度人的提议。
美国和中国支持修改关于“削减燃煤”的措辞,欧媒称夏尔马在经历了“扣人心弦的时刻”后,终于修改了文本,结束了痛苦的精神折磨。
虽然《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已经达成,但欧盟和瑞士依然在质疑夏尔马作为会议主席缺乏公正,为了成果(协议)单方面让步。瑞士环境部长索马鲁加还意有所指地抱怨称,最后一刻修改协定的过程不够透明,暗示主办方受到了大国的影响。
夏尔马会后表示,虽然自己口头同意印度提出的修正案,但他追求的最主要目标是“逐步淘汰”(phase out),他也很抱怨协议文本最后被修改。
这样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在宣布协议达成时,表情不是兴高采烈,而是含泪道歉。
对于一些人来说,格拉斯哥就是一个表演的舞台,夏尔马的哽咽,证明他是个好演员,别忘了他是英国内阁大臣(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大臣),必须为英国的政治利益服务,在苏格兰签署《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本身就是英国政府的一个成就。
上台表演的演员还有西方政治人物和前政客,比如带着85辆大排放豪华车队的炫耀于罗马和格拉斯哥街头的拜登总统,还那个只会指责别国的前总统奥巴马。
除了政治人物,这种舞台又怎么少得了她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