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挨批挨骂,谁在窃喜狂笑?
01.
11月2日商务部下发《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居民纷纷猜测议论、自媒体发表各种解读,市场迅速反映,部分城市出现抢购米面油现象,有人一次买600斤大米,粮食、蔬菜等食品价格应声上涨......
随后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埋怨、指责,甚至谩骂商务部扰乱市场、扰乱人心、扰乱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和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有人公开指责商务部的行为是为即将到来的双十一购物节助力,有的社会人士要求追究商务部的责任。为此,多地商务部门、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不得不通过媒体呼吁广大市民不必过度紧张,无需盲目屯货。主流媒体更是一齐发声----“‘米袋子’供应完全有保障”,“消费者不用担心,想买啥就能买到啥”,“放心!‘菜篮子’供应充足”。中国舆论场上出现了极其罕见的一幕。
不得不正视地是,此次商务部挨了板子,丢了面子,国家弄了个“冷不防”,闹了个“大尴尬”。
02.
应该说,商务部的这个通知,是一个普通的通知,是一个例行性的工作安排,文件中的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本来,不需要过分解读,附加过多的猜测。
但这个通知却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份(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演化、多地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一个热点时段(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一个敏感时点(台海关系紧张),发出的一个“鼓励”城乡居民家庭早已不熟悉不习惯的、甚至不喜欢的生活方式---储粮存菜。所以,让这个原本普通看似平常的通知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发酵成为极为“不寻常”的通知。
其实,商务部的本意主要就是冲着这些问题来的,主要针对的是,因疫情多地多点反复,多地封城隔离,国内外交通物流不畅,进口受阻,多地极端天气灾害产生的粮食、蔬菜减产,价格上涨等问题,目的就是保价稳供,保证居民生活。至于商务部的措施引发社会武统的猜想解读,这是商务部有意设点、爆点,还是蹭点,我们不得而知,但撞点、碰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事实上,持续两年之久的新冠疫情、漫延全球的物流紊乱、国内多地洪涝灾害,早已扰乱了居民的情绪,增大了市场粮食、蔬菜供应的压力,商务部的通知恰似热油锅里滴进了冷水,瞬间油锅沸腾、油花四溅。致使事与愿违,商务部的好心善意遭遇了舆论的痛斥、居民的反感、市场的歪曲。热脸贴到了冷屁股上了。
03.
事实上,我们在指责、责怪商务部的时候,我们注意没注意,思考没思考,粮油菜蛋价格瞬间飞涨,这是商务部的初心,还是国家的本意,还是另有幕后主使、黑手操作呢?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只不过有意无意地忽视罢了,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商务部的身上,却把问题从市场身上移开了,用一个矛盾掩盖了另一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