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事件,但愿不是新的“李光满事件”
司马南先生揭开了联想的陈年盖子,是一件极好的事。但是,这件事有两种发展的方向:第一种方向,演变为新的“李光满事件”,成为一场爱国共富媒体秀;第二种方向,借此契机,深刻反思市场化改革的来龙去脉与未来的方向,脚踏实地奋斗下去。
对近期联想这种本质上不新鲜但又突然火爆的话题,笔者向来是怀有极深的疑虑的,换句话说,向来不惮以最坏的结果来预测此类事件。
首先申明,笔者对杨柳一拨人没有任何好感。他们化公为私,他们侵占人民的财产,这是非常混帐的行为,司马南先生将这个旧盖子揭开来,非常好。
为何又有极深的疑虑呢?问题不在于揭开盖子,联想那些问题是早就存在的,很多瓜众也是知道的。问题在于揭开之后怎么办?事情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并不是一个在司马和杨柳之间站队的问题。
可以想象,皆大欢喜的解决方式是,联想“改邪归正”,在爱国、共富的大旗下做点文章,在三次分配的问题上配合一下,并虚心向鸿星尔克等先进单位学习公关技术,给新阶层们带个好头,坏事立马变好事。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当然,如果联想硬气一点,时间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很多人在信誓旦旦地抵制联想品牌,但是,对市场规则下的爱国热情,笔者也是充满疑虑的。我们不妨回顾下并不久远的新疆棉事件,一大波知名品牌参与抵制,H&M之外,还有耐克、阿迪达斯、迪卡侬、puma、新百伦、斯凯奇、宜家……可是,品牌们在华生意依旧火爆,仿佛一切没有发生过。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再者,热点是一波波的,新媒体时代的公关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新热点一出来,旧热点立马消逝于无形。
所以,笔者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司马与杨柳之争有两种可能:如果按照司马南先生所说,严格限于联想本身,只是将问题归结为所谓的资本家而非所谓的企业家(参考文章:能如此区分资本家和企业家吗),则它极可能变成一场纯粹的媒介事件,一场皆大欢喜的爱国共富公关秀。如果要深入进去,又必须突破司马南先生预设的框架,对整个市场化改革进行深刻的反思,对资本家和企业家们进行深入的解剖,而不是纠缠于爱国情怀、分配多寡的问题。这在笔者看来其实是相当次要的问题。
所谓媒介事件,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它通常是自上而下产生的,是经过精心策划、细致考量的。第二,宣传本身即为事件,至于真实世界有多大的改变,倒是其次的。既要达到宣传的效果,又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实际代价,这样的媒介事件是最圆满的。说它是“假事件”,又不全是,比如,盛大的庆典和纪念活动、重要人物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本身也能极大地影响受众的心理。所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任何阶级、组织、团伙都可以用,本无所谓对错,就看用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