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边:从倪光南的大溃败看我国技术发展之路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
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国科技发展的轨迹怕是再合适不过了。虽然中国当前的博士毕业生数量全球第一,论文规模全球第一,工业门类全球最为齐全,但才到一个中间节点,如果不能突破这个中间节点,下半场的游戏就没我们什么事儿了。
为了突破这个节点,中国社会必须认清两点:第一,技术发展必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第二,国家必须支持大企业做得更大,大企业必须支持中小企业,抱团才能有奇迹。
1 倪光南的大溃败
大家都知道,倪光南和柳传志在联想发生了一系列争执,在争执中,倪光南落败,柳传志选了贸工技路线,专心搞组装,倪光南在联想留着也没事干了,干脆离开了联想。
离开联想后,倪光南的芯片梦并没有结束,而是又发起了一波冲击,可惜的是,并没有成功,咱们今天就先复盘下这事,看看有什么启示。
早在1986年,那时候我国改开还不到十年,就有几位科学家向政府高层提出,我国要走自己的高端科技路线,由于这个计划是1986年3月3日提上去的,所以后来由邓公亲自批准的方案就叫“863”计划,也叫“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
倪光南1995年离开联想后,863计划还在运行,他想继续做芯片方面的相关工作,于是就和一家叫“方舟科技”的公司合作,继续搞芯片项目,那是1999年,当时,倪的想法是,我国自己研发的芯片,配上Linux操作系统,打造国产的Wintel联盟。
尽管当时联想不投钱,但是国家当时的产业扶持资金也很充裕,这个方舟项目就非常受重视,863重大专项、计委、信息产业部都出了钱,共同助力芯片研发,省部级干部和副总理都去现场听了工作汇报,可见这事的规格非同一般。
芯片也很快量产,然后搭载Linux操作系统,国产PC俨然要自立门户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北京市政府办公采购,批量购买了以国产芯片为基础的机子。这事可不是小事,当时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电脑还非常贵,普通老百姓家里买这玩意的比较少,大规模采购电脑的主要是政府大学什么的。
不过很快就遭到了内外施压,外部好理解,微软说中国违背了市场原则,搞贸易保护,当时中国刚加入WTO,还是很介意别人说的,甚至基辛格访华的时候也跟大领导聊了这事。
这一点之前说得多,不过最近几年来看,根本不是国产芯片落败的主要原因。最关键的是给北京政府换了机子后,工作人员们惊讶地发现这软件什么的太难用了,有无数bug,性能也差,用户体验更差,根本没法开展工作,所以基层闹得非常凶,最后北京市只好把以前的装备换回去,这样大家怨气才平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