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资本垄断的兴起与工人贵族的终结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通往发达国家之路,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中,笔者介绍了垄断和国际价值转移对世界中心、外围的各种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生死攸关的,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将进一步介绍政治经济学中关于垄断问题的理论,以及垄断格局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该如何理解垄断,从马克思说起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在马克思的时代,垄断还不是主流,但是,也可以观察到一些垄断的现实情形:一个葡萄园在它所产的葡萄酒特别好时(这种葡萄酒一般说来只能进行比较小量的生产),就会提供一个垄断价格。
如果稍微扩展地一点说:当一个生产者可以独占地提供一小部分较好的商品时,能够以垄断价格进行交易,获得超额利润。如果要举出一个当代的例子,我可能会选择苹果手机。此时,这个垄断价格不再决定于生产价格或者价值,而取决于购买者的偏好和购买力,这也是马克思对交换的一些认识,和新古典经济学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新古典经济学的问题主要在于实质上抛弃了生产部分,或者将生产者视为黑箱,只关注于交换)。
如果附带上一些价格歧视手段,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榨取购买者的购买力:“在许多情况下垄断价格占有优势,特别在对贫穷进行最无耻的榨取方面是这样”(资本论第三卷)。如果我们把普通的、一般的产品生产过程记为A+B+C→P,其中A、B、C代表各种原料,当然也可以有更多种原料,P代表产品(Product),箭头代表一个生产过程,那么这种生产较好产品的过程则可以记为A+B+C→P1。
另一方面,当我们考虑地租这一问题时,存在着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由于土地是被独占/垄断的、不可再生产的,也就伴随着一种对技术的独占,如“利用优等地的技术的独占”、“利用中等地的技术的独占”等等(在当代的数理政治经济学中,也将地租理论拓展到了涉及对技术或者要素的独占垄断问题上),上述例子可以表示为A+B+C(优等地)→2P、A+B+C(中等地)→1.5P、A+B+C(劣等地)→P,这里一般表现为对生产成本的节约或者对产量的提高。
当然两者也可以同时存在,比如说苹果和华为可以用独占芯片和独占操作系统生产出独占的手机:A(A系芯片)+B(IOS操作系统)+C(其他元件)→P1(苹果手机)、A(麒麟芯片)+B(鸿蒙操作系统)+C(其他元件)→P2(鸿蒙手机)和A(骁龙、联发科等芯片)+B(安卓操作系统)+C(其他元件)→P(其他安卓手机,不带后缀代表相当多的、主流的、互相之间差异较小的产品的总体)。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