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王忠新:付达信三个时代的三种命运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将英雄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听起来心潮澎湃;凄婉的小提琴曲《梁祝》表现一段爱情的悲剧,令人听起来也动人心弦。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生命年轮总融入时代的年轮。剖析一下为实现“入狱养老”的付达信,那人生经历的三部曲,似乎也能动人心弦。
一、付达信实施抢劫前准备先参观毛主席纪念堂
2008年9月7日,付达信乘火车抵达北京站。他在车站附近花40元住了一晚旅馆,打算第二天先去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第三天再实施抢劫计划。谁想到第二天旅馆闭门谢客,他一时找不到新住处,干脆就将计划提前了。
付达信在实施“入狱养老”抢劫前,还打算先去参观毛主席纪念堂,这简直让人啼笑皆非,也令人匪夷所思。结果因“旅馆闭门谢客”,造成抢劫犯罪计划提前。付达信这纪念堂虽然没有参观成,但说明他热爱毛主席,也说明他对毛泽东的时代很怀念,至少在毛泽东的时代,他绝不会走到用抢劫去实现“入狱养老”。
对于毛泽东时代的付达信,了解信息不多。略略知道,他是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灵官村的农民,有四个兄弟姊妹。他在1957年读完高小,考上了县里的林业中学,那可是非同寻常,远胜于现在考上大学带给人的喜悦。后来中学毕业返乡,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他激情澎湃地回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子弟,能在1960年中学毕业,在同龄人中,付达信何止算识字多的,那是正儿八经是被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有文化的劳动者。至于在人民公社时期,付达信的命运如何,还不得而知,但他即使不是属于佼佼者的弄潮儿,也绝非是毛泽东时代被边缘化的落伍者。而付达信实施抢劫前,还准备先参观毛主席纪念堂,这似乎也传出一种带很强时代印记的信息。
二、付达信创造了一个词条“入狱养老”
进入改开的年代,农村几乎找不到集体了,基本都是生手拉胡琴---吱咕吱(自顾自),他也就自己顾自己地四处打工:在青海修过铁路,在福建当过伐木工人,在江西做过搬运工,在云南瑞丽养过鸭子,又去广西桂林卖过蔬菜等。他非常地勤劳,劳动却没有让他致富。慢慢年龄大了,体重就100来斤,身体也不好,如此干瘦的老头,已经提前夕阳西下,处于“无工可打”了。
付达信只能回到老家,但坐吃山空,生活日渐拮据。从2003年开始,他领取一年300元的“五保”补助,2007年这笔补助涨到600元。他认为太少。“每天一块六毛钱,吃什么?”“我们这里买一个鸡蛋就要8角钱,米1.5元一斤,肉13元一斤。”此时,他已69岁,未婚,对养老忧心忡忡。不多的积蓄还剩2000元左右,预计“还能花一年”。“老鼠(还知道)今天把东西放在洞里,明天吃。人吃完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