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卅七年”之第三章 联想汉诺威展一举扬名


  1989年3月,联想微机在汉诺威展一举扬名,计算所公司(“联想”)初入国际市场便首战告捷,一举斩获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芬兰、西德等20多个国家客商的订单:整套微机2073台,微机核心的主机板2483块……

  图为《人民日报》报道联想微机在汉诺威博览会参展。

  1983年,倪光南研制组在计算所研制了联想汉字图形微型机LX-80,采用Z-80微处理器,具有联想汉字系统的功能,是联想式汉卡和联想微机的前身。

  1984年12月,倪光南加盟联想后,在计算所公司推出联想式汉卡拳头产品获得成功,于是,他不失时机地着手开发微机主板和系统,首先开发出联想286微机并参加1989年3月在德国汉诺威召开的CeBIT博览会,进入了国际市场。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称,倪光南主持研发的微机板卡有着很多先进的地方,具有独特的改动。

  一、联想微机研发背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计算所)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机构。计算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并形成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基地,我国首枚通用CPU芯片也诞生在这里。

  1956年底,计算所开始筹备研制电子计算机,确定了先仿制,后自行设计的原则,通过仿制工作的实践,培植和建立我国自己的计算机科研队伍、工业生产队伍、应用队伍和管理队伍。

  1958年8月1日,仿制的103计算机可以运行短程序,标志着我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已经诞生,计算技术在我国不再是空白学科。

  104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于1959年4月开始试算,在104机仿制工作后期,1959年夏,开始了119型通用计算机的自行设计和研制工作。

  1964年4月,我国第一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119大型通用数字电子管电子计算机成功问世。在这之后,计算所先后研制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和30多种中、小微型计算机。当时,计算所的计算机技术已经与美苏两国齐头并进,处于同一水平。然而,受当时旧的科研体制桎梏,计算所的研究成果始终没有转化为商品,并走向市场。

  1984年,科技体制改革的浪潮给素有“科学城”之称的中关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应运而生——各种从事计算机服务的公司活跃其间,IBM等性能先进的计算机长驱直入,占居了中国大小科研机构。计算所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这时迫于形势,计算所领导人决定把本所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所需的优质商品,于是,委派、鼓励一些员工保留国有事业单位身份(工资、福利待遇不变、随时可以返回所里工作、退休后同样享受计算所退休职工待遇)“下海”开办了一个计算机服务性质的公司——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开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尝试。

查看余下9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