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靖: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社会运动

2022-02-26
作者: 徐靖 来源: 保马

  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徐靖老师的《战后左翼社会运动与动漫》。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日本战后左翼社会运动达到最高潮的时期。作为日本战后民主化运动最活跃的前沿阵地之一的教育界,大量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成为左翼社会运动重要的参与力量。六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以某种形式参与到反抗体制的运动中,影响范围广,运动诉求多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运动包括:反安保运动、全共斗运动、成田机场斗争等,长达十多年的社会运动风潮洗礼了整整一代日本年轻人。虽然在七十年代中期,随着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消费主义社会结构日渐成熟,日本大规模社会运动的时代谢幕,但是现实中“革命”的失败用另一种方式重塑日本战后社会——在动漫产业,这些在左翼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用动漫,再度扛起“革命”的叛旗,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日本社会各个角落,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本文节选自徐靖老师所著《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一书,相关信息参见下方链接:

  每日一书 |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

  日本战后左翼社会运动与动漫

  文 | 徐靖

  社会运动浪潮兴起

  1945年后,以美军为首的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全面接管战后的日本,开始推行民主化改革。1945年10月,GHQ发布《关于日本民主化的五大改革指令》,鼓励建立工会、推行学校教育自由主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日本左翼社会运动浪潮自1945年持续至1970年代中期,并在60年代中后期达到最高潮。

  参与左翼社会运动的主要有日本共产党、社会党(1996年改名日本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等左翼政党及下属组织、工会组织(劳动组合)、大学生和知识分子等。

  教育界是日本战后民主化运动最活跃的前沿阵地之一。日本的学生运动始于大正民主时期,二战时期受到严重打压,在战后则成为左翼社会运动重要参与力量。1948年,日本全国范围内145所大学的学生自治会组成联合组织——“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连合”,简称“全学连”,是日本战后学生运动中最醒目的“招牌”。

  20世纪60年代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以某种形式参与到反抗体制的运动中。影响范围广,运动诉求多元,代表性的运动事件主要有如下几类。

  安保斗争(反安保运动)安保斗争是20世 纪60年代社会运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运动核心诉求是反日美同盟。1951年,日本政府与48个国家在美国签署《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简称《旧金山和约》),宣布1952年结束长达7年的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状态,恢复日本正常国家地位。52与此同时,美日双方签署《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即《安保条约》。

1968年6月18日,日本国会议事堂堂前的反安保人潮

  《安保条约》好似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将已颁布1947年宪法放弃战争权的日本纳入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但同时也将日本的国防与美国强绑定,加剧了日本再度卷入战争的风险。协议签署后日本国内引发极大争议。

  1945年二战结束,美苏冷战主导的国际政治新格局迅速形成,地处东亚边缘的日本在《日美安保条约》框架下成为美国在太平洋西岸对抗苏联“不沉的航母”。

  1960年日美政府修订《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引发日本国内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进步政党、工会、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喊着马克思主义、反美反帝的口号,携手加入抗议示威大军。6月15日,日本全国超过580万人走上街头,约40万人包围国会大楼,冲入国会大楼的学生与警察机动队发生冲突,东京大学文学部学生桦美智子当场死亡,导致安保斗争在日本国内扩大升级。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为了阻止计划中1970年美日续签《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反安保运动再度活跃,也被称为“第二次安保斗争”,或70年安保斗争。

  反安保运动是战后社会运动中持续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广,关注度最高的一支,运动的诉求也最接近战后日本政治矛盾核心。

  反核运动  1954年的“第五福龙号事件”是日本民间反核运动的起点。当年3月,美国在南太平洋实施核试验,溢出的核辐射波及附近海域的日本渔船“第五福龙号”,导致多名船员伤亡。事件在日本民间引起轩然大波,全日本累计超过2000万人署名抗议美国核试验,人数接近当时日本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日本从1954年起在广岛创办了“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这一会议每年举办并延续至今,是日本反核运动重要的年度例行活动,不仅在日本国内吸引到大量名人参与,也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反核运动著名事件还包括“企业号”核动力航母事件。1968年初,美国核动力航母“企业号”停靠佐世保港,遭遇数万学生与市民到场抗议,并与警方爆发激烈冲突,此后东京、京都、大阪等17个日本主要城市持续举行了反对“企业号”入港的抗议活动。

  反核运动在日本的影响一直持续存在,到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日本民间反核运动仍然活跃。

  2012年7月16日,日本东京爆发“再见核电站”大集会。

  反核运动对动漫文化影响也很深远,核能的运用、假想、隐喻在很多作品中比比皆是。超能机器人动画等科幻动画是受到日本社会反核思想影响最深的分支。

  大学斗争・全共斗运动  受1964年东京奥运景气以及国际贸易大环境等利好,日本经济年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持续保持在10%以上。快速工业化的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扩招。

  日本的大学入学率从10%飙升到35%以上。大学在读人口前所未有的膨胀,诞生了一批学生人数多、学科种类多的“猛犸大学”。典型代表是日本大学。

  高等教育普及的同时,带来了教学资源紧缺,教学质量下降等新矛盾。再加上不少学校的学费上涨,令中下阶层学生不堪重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各地大学相继爆发以学校改革为诉求的学生运动,被称为“大学斗争”。大学斗争的导火索多与学费上涨有关,比如1965年的庆应义塾大学斗争事件和1966年的早稻田大学斗争事件。

  1968年,东京大学医学院学生为了抗议刚实施的登记医师制度代替实习制度而发起了学生运动。同年7月5日,东大“全学共斗会议”成立,简称“全共斗”。

  1968年5月,日本大学学生结成了日本大学全学共斗会议,即日大全共斗;同年七月,东京大学学生成立东大全共斗。

  1968年至1970年间,全共斗运动逐渐升级,影响持续扩散至日本各地的大学。许多学校的审查、镇压激起众怒,学生发起占领校园行动,寻求暴力方式迫使校方改革。

  1968年,日本大学被日本国税局查出共计34亿日元的巨额款项用途不明,引发校内大规模学生抗争事件(日大纷争),创下当时日本参与学生最多、规模最大的纪录,运动最终迫使以日本大学会长古田重二良为首的校方管理层集体下台。

  全共斗运动最高潮时,影响范围不仅限于大学,日本全国176所高中也发生学生运动。运动诉求包括废除制服、改良教学方法等。就连未考上大学读预备科的学生,即所谓“浪人”学生,也被动员加入到骚动的青春浪潮中,成立有“全国浪人共斗会议”的组织,简称“浪共斗”。

  反越战运动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派遣400名美军“特种作战部队”和100名军事顾问进入越南南方,标志着美国对越南特种战争的开始。美国的行动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反越战抗议浪潮,甲壳虫乐队主唱列侬等名人也参与其中。

  在日本,反越战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日本左翼社会运动重要的一支,当时电视在日本社会开始普及,电视中美军在越南轰炸屠杀军民的画面让很多普通日本民众联想起二战末期美军对日轰炸惨状。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基于《安保条约》为美国对越战争提供军需物资,商人乘机发战争财,进一步刺激到日本普通民众与学生。

  所以日本的反越战运动的背后,仍然指向反美帝国主义、反对日美安保同盟、维护宪法九条等日本战后民主主义运动的政治内涵。

  劳动组合运动(工人运动)  日本劳动组合运动(工人运动)受到战后民主改革影响,一度发展迅速。日本战败一年后的1946年底,日本境内成立工会已超过17000个,工会会员超过492万人。1955年起,日本工会每年春季都会组织跨行业的联合斗争,即“春斗”。影响较大的工人运动如三井三池煤矿工人大罢工、国铁体系劳动组合运动等。

  在动画行业,高畑勋、宫崎骏等人所在的东映动画公司曾是60年代业内劳动组合运动“标杆”。老爷子们当年的工会斗争经历孕育出《太阳王子》等名作。

  劳工运动的诉求一般以提高职工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为主,工会也会组织支援各类左翼社会运动,在很多运动现场都抗议看到工人组织的身影。

  成田机场斗争 1966年,日本内阁会议宣布新东京国际机场选址—千叶县成田市三里塚。由于选址决议事先没有履行事前征求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同意,引发当地住民强烈反对。当地农民组成反对联盟与政府方面对峙长达25年,史称成田机场斗争,或三里冢斗争。

  《何为“成田”:战后日本的悲剧》 宇泽弘文[日]著

  成田机场斗争期间,日本社会党、共产党、劳动工会、新左翼学生组织相继驰援当地反对联盟。其间暴发多次激烈的武装冲突,如“成田机场管制塔占领事件”。

  1991年11月至1993年9月,东京大学学者牵头,组织政府方面与反对同盟共同召开十多次成田机场问题座谈会,双方达成基本解决共识。1995年,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接受学者建议,向机场反对同盟成员公开道歉,成田机场斗争才趋于平息。但时至今日,仍有反对者继续在当地坚守。

  社会运动的衰弱与失败

  讽刺的是,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对日本战后政治经济发展实际影响甚微。

  在保守的自民党政府领导下,日本战时动员体制被运用到战后经济复兴建设中并取得成功。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削弱了反体制运动的基础。

  同时日本左翼阵营内部不断分裂,日共与代表工会和农协组织者的社会党渐行渐远。日本学生运动的“看板”——“全学连”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变得面目全非。早期“全学连”主要受日共下属日本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领导。1955年日本共产党第6届全国协议会后,“全学连”主流势力被日共除名的学生所组成的“新左翼共产主义同盟”(简称ブント)把持。到全共斗时期,分裂出“革马派”“中核派”“社会主义青年同盟”等所谓“五流十三派”新党派。

  除了全学连的党派外,“全共斗会议”的运动组织更为松散。全国“全共斗”是除革马派以外的八派(核心派、社学同、学生解放战线、反帝全学连、社会主义学生战线、第四共产国际日本委员会、无产阶级学生同盟、共学同)与各大学的“全共斗”组成的全国学生统一团体。当时大量自称无党派甚至极端激进的团体也打着“全共斗”的旗号活动,导致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全共斗运动呈现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参与人员鱼龙混杂,运动诉求杂乱。不同新左翼派别之间因理念不同相互为敌,频繁的派系斗争和内讧削弱了日本左翼运动的战斗力和社会影响力,也为后来70年代的挫败埋下伏笔。

  1969年安田讲堂事件之后,日本政府对左翼社会运动态度转向全面强硬,频繁出动警察机动队武力镇压各地的校园占领事件。

  大部分遭遇革命挫折的年轻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被吸纳入日本高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而另有一部分极左年轻人在1969年底组成了“赤军”,将社会运动推上更为激进的极端暴力路线。

  赤军派在1970年代初制造了一连串震动日本乃至国际社会的极左恐怖主义事件—淀号劫机事件、联合赤军接连制造的山岳基地事件、浅间山庄事件、中东赤军制造的特拉维夫机场恐怖袭击等,这些恐怖事件沉重打击了日本左翼运动的社会形象。左翼运动因此彻底丧失主流社会支持,新一代年轻人也大多远离被污名化的新左翼运动。

  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消费主义社会结构日渐成熟,日本大规模社会运动的时代在1970年代中期谢幕。

  影响日本战后社会运动的动漫画

  《卡姆依传》:左翼运动文化符号  白土三平的《卡姆依传》是1960年代最受革命学生欢迎的左翼漫画之一。

  《卡姆依传》1964年至1971年间在当时著名漫画杂志《月刊漫画ガロ》上连载,讲述了江户时代出身贱民(非人)部落的流浪忍者卡姆依和伙伴们的冒险故事。事聚焦部落民歧视、武士贵族阶级压迫平民等日本社会问题,借古讽今,倡导社会平等的主题在当时的左翼革命阵营引起广泛共鸣。左翼革命青年争相阅读,以追《卡姆依传》连载为时髦。

 

  《卡姆依外传》海报

  《卡姆依传》在杂志连载期间,恰是1960年代社会运动高潮。当时与冈林信康的歌曲、高仓健的电影《网走番外地》并列为“三大左翼文化符号”。中国作家张承志赴日留学期间也被朋友“安利”了《卡姆依传》,成为忠实粉丝。

  作者白土三平,本名冈本登,出身左翼革命传统浓厚的家庭。父亲是战前日本工人美术运动领导者冈本唐贵,曾为日本著名左翼作家小林多喜二绘制了油画遗像。

  白土三平从小跟随父亲四处迁徙,在部落民和在日朝鲜人等社会边缘人群社区居住过,对日本底层人民的悲惨处境有切身体会。战后白土三平开始从事漫画创作,擅长忍者漫画,漫画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目睹的日本底层社会种种不公现象以及个人对社会的思考,《卡姆依传》正是白土三平的漫画代表作。

  《明日之丈》与淀号劫机事件  1970年3月31日,日本赤军派策划实施了“淀号”劫机事件(よど号ハイジャック事件)。9名赤军派武装成员劫持了俗称“淀号”的日本航空公司351航班客机飞往朝鲜,在出发前的声明中,劫匪们喊出了“我们是明日之丈!”(“われわれは明日のジョーである!”)的口号,把当时的连载漫画《明日之丈》推到风口浪尖。

  连载漫画《明日之丈》

  《明日之丈》是当时讲谈社《周刊少年Magazine》连载的拳击漫画,由高森朝雄(即梶原一骑)编剧,千叶彻弥绘制。漫画于1967年至1973年间连载,1970年由虫制作公司推出同名电视动画,导演是出崎统。

  《明日之丈》和同时期的棒球漫画《巨人之星》并列为1960年代两大体育动漫画代表作,精彩激烈的剧情和创新的表现形式令读者们大呼过瘾,欲罢不能。

  主人公矢吹丈是个好勇斗狠、叛逆野性的孤儿,因惹是生非被判入少年院,在落魄拳师丹下段平和劲敌力石彻的影响下,他一步步走进拳击的世界,在拳击台上全身心的挥洒血汗,不停歇地挑战各种强大的对手,直至完全燃烧……

  这个兼具人格魅力和人格缺陷的男人在当时新左翼青年人群中引起极大共鸣。他拒绝融入主流社会,拒绝平庸的生活,甚至拒绝亲情爱情,不惜一切代价贯彻信念的身姿,让当时很多革命青年仿佛看到自己的身影,淀号劫机事件的赤军成员更可以说是完全代入。

  尽管《明日之丈》故事本身与60年代社会运动毫无关联,却在日本战后运动历史上出乎意料地留下一抹痕迹。

  淀号劫机事件发生前,《明日之丈》漫画正好连载到人气角色力石彻身亡的剧情,引发读者激烈争议。在寺山修司等人倡议和策划下,杂志社为“力石彻”专门设立灵堂,举行真实的线下吊唁活动,吸引了大批读者赶到现场吊唁。葬礼时间恰是淀号事件发生前的3月24日。这一史无前例的活动,连同淀号劫机事件向日本社会展示出动漫亚文化惊人的影响力。

  《光风》:日美安保条约下的未来日本  如果安保条约长期有效,日本未来会怎样?1970年《安保条约》重新续约在即,漫画杂志《少年マガジン》发表了山上龙彦(山上たつひこ)中篇漫画连载《光风》,回应了当时很多日本人都在思考的这个问题。

  故事中日本与“某国”缔结了“安保条约”,导致日本国家再度急速军国化,年轻人被大量征兵,社会施行高压监管政策,宪兵无处不在,偏远村庄里秘密开展军事实验,产生的辐射污染导致大量畸形儿诞生。不甘命运的年轻人不得不自发组成各种秘密反抗团体对抗来自体制的压迫……

  《光风》反映出当时日本民间对于日美安保同盟体制的普遍焦虑,除了《安保条约》,《光风》的故事还影射了越南战争、水俣病等20世纪60 —70年代日本社会关注的问题,在当时日本社会引发热议。

  反映战后社会运动的动漫画

  后安保斗争时代,左翼社会运动的元素仍然在各类日本动漫作品中出现。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日本战后社会运动对现代日本的影响,以及后世对其的评价与反思。

  专门聚焦左翼社会运动的动漫作品中,既有反映战后运动全貌的作品,如前文提到的《革命情迷》,也有专注于某一类运动兴衰变迁的作品,如描绘新左翼运动的《RED》、描绘成田机场斗争的《家》等。

  《RED》:新 左 翼 运 动 之 殇  《RED》2006年 至2018年在漫画杂志《EVENING》连载,是一部以1969至1972年日本新左翼运动发展为主题的青年漫画。故事以日本联合赤军等新左翼团体为原形,以纪实手法描述了日本新左翼运动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以及当时新左翼青年群像。漫画的一大特色是登场人物名称均以日本山岳命名,未采用真实历史人物本名,且在角色旁按死亡顺序标注了序列。

  新左翼运动主要历史事件在《RED》中悉数登场:东大安田讲堂攻防战、成田机场斗争、羽田机场抗议,包括之后著名的联合赤军山岳基地事件、浅间山庄事件等。

  1966年爆发的“羽田机场斗争”,成田地区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反对者同盟”同警察机动队多次冲突。

  漫画的最后两卷(《RED:最后的60日通往浅间山庄之路》、《RED最终章:浅间山庄的10日间》)中,作者山本直树重点介绍了新左翼运动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浅间山庄事件完整过程,是迄今日本介绍浅见山庄事件最为详尽的漫画。

  《家》:为成田机场斗争(三里塚斗争)画上句号的漫画  反映成田机场斗争(三里塚斗争)的漫画作品中,最著名的作品要数尾濑朗(尾瀬あきら)的《家》。

  三里冢斗争题材漫画《家》封面

  漫画结合三里塚芝山联合机场反对同盟等组织提供的抗争素材,以千叶县成田市三里塚及山武郡芝山町为中心,描绘了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末成田斗争兴衰全貌。

  尾濑朗创作《家》的契机是在1991年11月偶然参与了首届“成田机场的问题座谈会”,会上听成田斗争当事人们辩论,深受感动,决定以漫画的形式记录下成田斗争历程。

  1991年至1993年漫画连载期间,在学界撮合下,日本政府与反对同盟共召开12次成田机场问题座谈会,激烈谈判历时一年有余,最终双方达成基本解决共识。1995年,时任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接受学者建议,向机场反对同盟成员公开道歉。

  在漫画连载完结的同时,持续长达25年的成田机场斗争终于趋于平息。

  《太阳之牙》:左翼运动悲情记忆  新左翼运动的变质导致了1970年代全面挫败的局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社会对战后社会运动的历史评价。

  《太阳之牙达格拉姆》海报

  革命挫败后的悲情与幻灭感,几乎成为“团块世代”的集体记忆,在后世不少动漫作品中有所体现。

  这些作品在现实或虚构的世界架构中复盘左翼运动挫折的历史教训,寄托对那个时代燃烧殆尽青春的哀思。前文提到的《人狼》可归于此类,更有代表性的还有1981年高桥良辅执导的《太阳之牙达格拉姆》。

  《太阳之牙达格拉姆》是 SUNRISE在《机动战士高达》取得大获成功后推出的机器人动画新作。故事发生在STAR・菲拉斯星系的迪罗亚行星。因150年来与地球联邦政府之间持续爆发冲突,民众们组成了“人民解放军”,年轻人投身游击队。出身地球联邦政府高官家庭的17岁少年科林・卡西姆了解到父亲的政治阴谋而离家出走,和一群年轻人组成名为“太阳之牙”的游击队,作为战斗装甲“达格拉姆”的驾驶员,投身迪罗亚行星独立战争。

  SUNRISE有意让《太阳之牙》复制《高达》的成功经验,却被高桥良辅制作出另一番韵味。架空的故事背景影射了冷战时代的国际格局,年轻人们为了反抗父辈与体制,追求自由而投身革命,却最终无法阻止革命组织的的自我腐化与分裂,左翼运动的悲剧轨迹在宇宙异星球重现,《太阳之牙》中反复出现的诗歌反映的正是全共斗世代的集体悲情。

  不再有钢铁的臂膀,钢铁的双足也不再有力量,

  损坏的大炮再不能喷出火焰,

  狼死了,狮子也死了,

  但是留在沙漠的太阳下,巨人仍然在述说,

  年轻的人们至今仍活着,年轻的人们至今仍在奔跑,

  巨人听着年轻人们的声音,在狂风肆掠的沙之海中。

  《铁道员》:铁路煤矿劳工运动  1999年,浅田次郎原著,著名漫画家永安巧绘制的漫画《铁道员》发表。

  铁道员国铁工会运动

  故事讲述了北海道幌舞火车站站长佐藤乙松退休前最后一个除夕夜晚的奇遇。因为小镇的煤矿资源枯竭,人口外流,运力不足的幌舞线面临废线命运,独身一人守着火车站的老站长除夕夜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女孩,与女孩的交流令老站长打开旧日回忆:女儿早夭妻子病逝的遗憾,用火车运输煤炭,送学生外出求职。其中还描绘了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组织劳工运动的场景,与日本国铁劳动组合(工会)运动、煤矿工人运动相呼应。但从幌舞煤矿持续衰败到幌舞线废线的结果来看,也暗示了劳工运动失败的结局。

  《来自虞美人之坂》与《冰菓》:1960年代学生运动兴衰样本  吉卜力工作室2011年的动画电影《来自虞美人之坂》改编自佐山哲郎原作、高桥千鹤作画同名少女漫画。故事背景设定在东京奥运召开前夕的昭和三十八年(1963年),横滨某海港小镇的松崎家四姐弟生活在一起,父亲出海下落不明,母亲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家庭,16岁的姐姐松崎海担负着照顾家人以及租客饮食起居的责任。忙碌之余,每天清晨都不忘在门前升起祈愿父亲平安返航的信号旗。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同校新闻部的男生风间俊。1964东京奥运会召开在即,学校计划拆除被称为“拉丁区”的旧校舍,由于这栋建筑已演变成学生自治社团活动聚集地。校方的决定遭到学生强烈抵制,为了捍卫学生自治文化“圣地”,风间俊松崎海等学生与校方展开交涉最终校方与学生们达成一致意见,校方同意继续保留“拉丁区”。

  《来自虞美人之坂》中,最终学生与校方就旧楼改造达成一致

  《来自虞美人之坂》是宫崎吾朗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电影着意展现了1964东京奥运召开前的日本社会风貌,告别“战后”的废墟,经济蒸蒸日上。学生与校方之间围绕拉丁区拆除问题展开的对抗最终以双方达成共识圆满收场,可以视作是1960年代第一次安保斗争期间学生运动的缩影,日本战后教育民主化改革以及学生自治文化传统亦在此作中展现。

  相比之下,京都动画2012年出品的电视动画《冰菓》则展现了1960年代末期学生运动的风貌。

  《冰菓》改编自日本小说家米泽穗信的推理小说《古典部系列》,以该系列的第1部《冰菓》为标题。导演是武本康弘。

  故事讲述了神木高中新生折木奉太郎和好奇心旺盛的千金小姐千反田爱瑠、国中好友福部里志、伊原摩耶花一起参加学校濒临废部的“古典部”(古典文学部)展开各种校园推理的日常生活。

  《冰菓》动漫与小说

  《冰菓》一开篇就与1968年全共斗运动挂钩:千反田爱瑠偶然得知失踪已久的舅舅曾是神木高中古典部部长,四人通过当年古典部刊物《冰菓》层层推理,揭开45年前古典部神秘事件真相。在学生运动盛行的1968年,神木高中的学生为了举办例行的文化祭与校方管理层意见发生冲突,继而发展成了校内学生运动,千反田的舅舅关谷纯当时被学生组织推选成为名义上的“运动领头人”。然而在学生们与校方斡旋过程中,学生运动逐渐失控,出现各种混乱事件影响了正常的学校秩序,最终校方同意了学生们的要求,在1968年召开了长达5天盛大的“KANYA祭”。关谷纯被学生们视为英雄,然而半年后,作为“学生组织领袖”的关谷纯被勒令退学。关谷纯退学前坚持将古典部社刊命名为《冰菓》。四人组最终破解了“冰菓”的含义:“冰菓”英语翻译为“ice cream”(冰淇淋),和“I scream”发音相同,所以古典部部刊《冰菓》一名其实暗含了关谷纯沦为学生运动牺牲品悲愤的“呐喊”。

  《冰菓》和《来自虞美人之坂》两部动画片几乎在同一时期播出(《来自虞美人之坂》2011年,《冰菓》2012年),恰好分别描绘了是60年代初期和后期的学生运动。但两部作品的基调结局都截然不同:60年代初期的《来自虞美人之坂》以皆大欢喜收场,而1968年背景的《冰菓》则复刻了全共斗时期学生运动由盛转衰的轨迹,带着浓郁的青春悲情。

  《混凝土革命超人幻想》:昭和怀旧超人动画很多动漫画中,当年的左翼社会运动以某种特定的风景出现,往往和昭和时代怀旧、美日同盟关系等话题联系在一起。《混凝土革命 超人幻想》的故事发生在“神化”时代的东京。社会中充斥着无数的“超人”,有被邪恶组织操纵的人,也有来自宇宙的人,魔法世界、妖怪、超自然的史前机器人……针对各种超人,日本政府厚生省设立了“超过人口审议研究所”(通称“超人课”)对超人进行监视管理。

  《混凝土革命:超人幻想》海报封面

  故事设定背景神化纪年实际对应日本的昭和纪年,因此故事背景即日本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正是社会运动最高潮的时代。导演水岛精二在动画片中不仅致敬了昭和时代特摄片、超能力系的各种经典人物和桥段,也投射了60年代日本各种社会性事件,街头示威抗议、警民冲突、环境保护主题均有涉及。

  另外《超人幻想》的音乐制作请到川本真琴、西寺乡太等昭和时代著名音乐人,用21世纪流行音乐风格重新演绎了昭和40年代流行经典歌曲,为动画更增添了昭和怀旧的风情。

  《机动警察:废弃物13号 WXIII》:反美情绪与阴谋论  《机动警察:废弃物13号 WXIII》是2002年由高山文彦执导的《机动警察》系列剧场版第三部。一架隶属于美国的运输机坠落到东京湾,之后东京湾地区频繁发生人员及机械人不明原因遇袭事件,刑事久住武史和助手泰真一郎负责案件调查。泰真一郎在调查过程中偶遇大学教师岬冴子。警方前往岬冴子所在大学寻求调查协助时,在大学校园的场景中出现了大量“打倒美帝国主义”的运动时代标语。而案件涉及的秘密生物实验背后也有日美军方势力的影子。

 

  机动警察13号废弃物中校园内打倒美帝的口号

  《消磁抹煞》:“超克”日美安保条约  《消磁抹煞》是由渡边润创作,以美国都市传说“费城实验”为蓝本的科幻悬疑漫画。

  在漫画中,日本政治势力获取了传说中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遗留下的“特斯拉文件”,秘密研制出能够瞬移物体的超大功率消磁器。新上台的日本首相因此挺起胸脯向全世界宣布——“我国将废弃日本安全保障条约,以消磁器为基础宣布设立地球规模的和平新秩序。”结果当然是没成功。

  《少女革命》:后安保斗争世代的革命残响  1997年4月播出的《少女革命》由几原邦彦执导,Be-Papas团队集体创作,被誉为与《新世纪福音战士》并列的“世纪末御宅动画神作”。

  《少女革命》海报

  尽管主创人员几乎都是无缘战后社会运动的1960年代后生人,但这部1990年代末的作品内核仍然与安保斗争有关。

  导演几原邦彦指出,《少女革命》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是后安保斗争时代日本社会的“闭塞感与绝望感”。

  某种闭塞感和绝望感从70年安保斗争结束之后一直延续至今。我们想利用动画的形式展现的一部分内容,正是那种“世界已经无法被改变”的绝望感。

  故事展开的舞台,“凤学园”被设计成如盆景般的封闭世界,暗喻日本战后社会。构建于日美安保条约和“1940体制”之上的战后日本一方面实现了快速复兴,创造了经济奇迹,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封闭压抑。家庭、学校、公司、国家……层层叠叠的体制构成如同巨大的棺木,将战后日本人身心拘束其中。

  在如此强大的“体制”面前,战后反体制运动浪潮就像故事中学生会争夺“蔷薇新娘”的秘密决斗,不过是年轻人自我感动的“过家家”。高喊着让世界“革命”的年轻人,实际根本无力改变现实,甚至压根不被需要。

  在《少女革命》中,女主角天上欧蒂娜一次次去“决斗”,目的不为获得所谓“奇迹的力量”,而是为了解放被禁锢在“蔷薇新娘”角色中的安希。可是如此高洁意念的欧蒂娜(革命者),却一而再地遭遇安希(现实)的背叛。背叛的最高潮,是最后的决斗中安希在欧蒂娜背后惊世骇俗的一剑。

  现实中日本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极端化暴力化的新左翼运动被社会彻底抛弃。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崩塌,冷战终结,而引发旷日持久战后运动浪潮的美日安保同盟还完好如初。

  “世界已经没法被改变了。”

  这正是战后日本社会即使经济奇迹都无法冲抵的“闭塞和绝望”。

  那么革命是无意义的吗?

  《少女革命》给出这样的回应:遭遇背叛仍不忘初心的欧蒂娜最终打开了禁锢“安希”的棺木。但安希连同棺木跌入深渊,欧蒂娜的身影消失在万剑冲决的决斗场……

  风波平息后的凤学园一切如故。革命看似失败了。

  但故事的最后,安希决定从凤学园出走,去外面的世界寻找欧蒂娜。她嘲讽理事长哥哥凤晓生——“看来你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就继续玩你的王子过家家吧,但是我要走了,再见。”

  欧蒂娜发动了革命,结果不是她解救了安希,而是促成安希的自我觉醒与出走。“王子-公主-魔女”的旧秩序以一种全然出乎意料的方式被打破。

  反观现实中的“革命”,日本战后社会运动无疑是失败的,可是“革命”却以另一种方式重塑了日本战后社会。

  经历过安保斗争时代的年轻人们,将“革命”火种播撒到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发光发热,不断照亮后来日本社会和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在动漫产业,经历了安保斗争的一代人彻底改变了日本的动漫画艺术,使之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从各种角度来看,《少女革命》都称得上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革命性”作品。源自日本动画界的“革命传统”,寺山修司、J・A・シーザー等1960年代艺术先驱的灵感在《少女革命》中交汇,又开创了日本动画艺术诸多先河——最早的“世界系”动画,最早的“百合动画”,“妹中剑”(从女生胸口拔出剑)鼻祖,颠覆“王子拯救公主”的传统剧情套路,符号象征学、戏剧学运用,跨平台联动商业模式等。

  而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正是《少女革命》呼吁自我觉醒和人性解放的立意,即使在20多年后的现在看来,依然如雷贯耳,轰鸣不止。

  《少女革命》的主创集合了诸多当时和后来的大咖级人物:几原邦彦、齐藤千穗、榎户洋司、光宗信吉、林明美、锦织博、细田守、长浜博史……他们既是无缘“革命”的一代,又是被前辈们“照亮”的一代。

  20世纪末的日本,泡沫经济破裂,阪神大地震,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相继发生,日美同盟的延续,动荡不安的现实让很多人像年幼的欧蒂娜一样,躲进自己的“棺木”逃避现实。

  面对“闭塞与绝望”,年轻的世代用动漫,再度扛起“革命”的叛旗。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