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翼学生群体的形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2021-06-29 2173 0
作者: 钱聪 来源: 激流网2021

  青年学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兴势力,它随着晚清以来新式学堂的兴起而产生,随着学生数量的扩大和结构的稳定,逐渐自成一股力量,开始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所探讨的“左翼学生群体”,作为民国元年到中共建党前后青年学生的一部分,总的来说是指在近代新式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不同于传统“士子”的新式学生。具体而言,首先,他们不同于广义的知识分子群体,因为左翼学生群体主要指在中国人自办的高等新式学堂中接受教育的学生,而不涵盖知识分子群体所容纳的接受过旧式教育,通过再学习而转化,投身新式文化事业的精英知识分子们以及海外留学生。其次,“左翼”主要指代这一群体所共同拥有的由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向马克思主义转化的群体意识。那么,这样一群遍布于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们是怎样集聚结合起来,在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实现思想转化,并进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呢?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左翼学生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在集聚结合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的群体意识,可将左翼学生群体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新式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左翼学生群体的初步形成

  1902年8月,张百熙主持拟定“壬寅学制”,将分科大学设为七科三十五目。1903年,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奉命重新修订学堂章程,颁布“癸卯学制”,突出了经学的地位。①但无论是“壬寅学制”还是“癸卯学制”,其实质都是近代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转化中的产物。它虽然从近代欧美学制移植而来,但仍保有大量的封建成分,办学的主要目的仍是培养“通才”,即行政官吏。②1912年9月,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新的学制系统,即“壬子学制”,规定取消“经科”的独尊地位,取消大学毕业以“科第”奖励的办法,开始结束清末“中体西用”的教育改良方针,而使西学纳入课程体系的主流。

  教育大背景的改变重新定义了中国新式大学堂学生群体的社会倾向与属性。部分青年学生以西方为师,努力学习和传播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文化,积极倡导“科学与民主”,欲图就“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③甚至来华讲学的杜威也曾感慨,“似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学生这样,对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思想,怀有这样一致和热烈的兴趣”。①

  也正是在这种反传统的趋新求新的校园风尚中,左翼学生群体开始初步形成。以北京大学为例,五四前后成立的20多个正式社团中,以改良或根本改造“社会”为宗旨的约占5个,或宣称“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②,或立志于“研究学术,传播思潮,共同努力于文化运动,以图世界根本的改造”。③正如谭熙鸿所宣称的那样,部分左翼青年学生在“把新的活的来代替旧的死的”④根本方法的指引下,开始初步地集聚结合起来。

查看余下8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