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折叠”:是新问题,也是老问题


  昨天,魔都六院和PP新闻各发了篇稿子,讲的是一场异乎寻常的“丁丁保卫战”。 本来嘛,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本就是应有之举。 可是为什么该文迅速引发了群嘲甚至是愤怒呢? 简单说,就是一位来自境外“高风险”地区(当地至今没有一个高风险)的“外国友人”在丁丁异常勃起50小时的情形下,从隔离酒店转运至八院,八院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六院专家远程+现场指导和参与救治,市卫健委“领导指示必须全力救治”,然后病人被治好了。 当然,六院公众号的文章主要侧重六院自身的参与,PP的新闻稿更为综合与全面。

图片

图片

base64!

base64!

  这样的内容,放在平日,除了那刻意拔高的结尾外,并无任何问题,因为“外国友人”并不属于“人.民”范畴。可放在魔都医疗资源紧缺的当下,将其作为典型大书特书,无异于火上浇油。 是的,因为是“外国友人”,兹事体大,又是紧急状况下,所以要多专家会诊,还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获得全力救治的批示。 相形之下,那些外地到魔都的癌症病人就没那么幸运了,肿瘤医院附近的阿姨雨中跪在居委会门口,然后被冷漠拒绝,随后其丈夫去世,这个时候,没有什么“保卫战”。 此外,还有东方医院那位得哮喘去世的护士,辗转数家医院均被拒绝,讽刺的是其中就有自己供职的医院,之后当地各方的反应仅仅是遗憾,毕竟都是程序合规的; 父亲哮喘突发,楼下大白参与抢救,称需要AED,结果刚到小区接另一位患者的救护车跟车医护拒绝借出AED,也拒绝了两家病人互换救护车的请求,之后她也没有爸爸了——哪怕都这样了,她在声明中称,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当下,不希望那位120的医生被停职,应该让她去救助更多的人,并且“我父亲的悲剧已经无可逆转,我希望他的离开能让整个体系得到优化,更加完善,让每个病人都可以得到妥善的救助”; 那些艰难就医的,随手一搜,比比皆是:

base64!

base64!

  这其中就有六院的。 这个时候,六院怎么就不来一场全力以赴的“伤腿保卫战”了? 算来这应该是六院本月以来,也是魔都本轮yi.情以来第二次出圈了。 第一次,因为不公正地对待护士,在缺少防护和一片混乱的前提下,硬逼着急诊的护士入隔离病房,并且主管医生动手打了人,直接引发护士“营啸”,事后领导去和护士们谈的时候,护士穿的是日间照料病房的服装,领导穿则是全副武装的标准的防护服。 嗯,院内的管理、普通病人的治疗都做不好,洋丁丁的支援倒是完成得挺出色的。

  一个洋丁丁,可以一路开绿灯得到体系性的重视和抢救,事后还将其写成新闻来邀功,这究竟打了谁的脸? “古”有《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直到02年(含),那都是全国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文章,并且该事迹还被拍成了电影,已然成为了经典。 然而今天看过去,俨然有点“绝响”的意味在里面了,否则怎么会有今天沦为笑柄的《丁丁保卫战》? 借用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的意象,这就是“折叠”——即顶层、中产和底层,三个不同的世界,前者享用24小时,后两者共享24小时,同时三个世界彼此隔离,进入其他空间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 这种折叠体现在就医方面,一边是普通人看病无人管,在医疗资源紧缺及组织混乱的前提下,需要排队排队再排队,另一边是一路大开绿灯的保护“洋丁丁”。 体现在空间上,是当年转发《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对流感怕得要死的上等人,面对今天更为凶险的病.毒,突然支持起“共存”了。可以理解的是,人家有独栋的“大HOUSE”,并且“共存”之后不但与“精神故乡”一致,还可以回归“故里”。 正在当地做志愿者的观网编辑“单车上的骑士”,就提到“网传另一个15万元每平的浦东小区,业主因为看到方舱条件差,集体签了生死状,坚决在家里隔离”。

查看余下3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