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内卷:这种残酷,让人绝望!
这两天看到一则公示把我惊讶到了。
江苏盐城市滨海县,2022年面向全国部分高校和境外世界名校引进优秀毕业生拟聘用名单。
我查了一下确实是真的,滨海县当地4月初就公布过,总共147名。
看到这个名单就让人有种“人间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错觉,几乎清一色的985、211,其中不乏国外名校。
不得不感叹一句,什么时候这种名校、高学历的毕业生都开始在县域里头卷到拥挤的程度了?!
985、211以及世界名校毕业生尚且如此,数量更庞大的普通一本和二本毕业生群体就业怎么办,还有很多超过35岁的在职“老家伙”怎么办?!
看来内卷的严重程度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层次的多!
而内卷最坏的结果就是大量人会失业!
(一)
造成极度内卷的本质还是底层经济出了问题,主要矛盾就是产能过剩、金融过剩,再加上消费不足。
就像一个企业一样,刚创业阶段什么十八金刚、多少罗汉之类拧成一股绳往前冲,不断招兵买马;但当这个企业站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到不好的年景就得开始裁员、“向社会输出人才”。
而这家企业的产能摆在那里、可用的金融手段也全都有,但是市场没有足够需求!即使减半产能的半停工状态也仍然覆盖需求。
到了终端就是需求减弱了!
龙头企业、大国企、央企、国有平台是创造增速的主力军,但是有再多的产出,没有足够的需求也白搭。
此时想的最多的还是创造需求端,于是“降首付”、“降利率”、“免息贷款”、“创业扶持资金”、“租住房补贴”、“中小微企业扶持”等等。
只是长期的增速优先过程中建立的产能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被已剩余不多的需求群体消化完的!
内卷从好多年前就开始了,只是那时在高增速面前内卷容易被忽略罢了。
现在看来,底层经济不景气导致缺少购买力,就是导致这种极致内卷的核心因素。
绝大多数人面对的就是普通的就业、吃穿住行,可内卷严峻到一个县域的普通岗位都需要名校毕业生蜂拥竞争,其他普通毕业生的就业就可想而知了。
最关键的是这种白热化的内卷会持续多久才?!感觉遥遥无期;
但现在已经能体会到不论何时只要经济不景气,最先难受的一定是数量最多的普通人。
所以我在想,增速优先会不会往底层福利结构上去做些转向,毕竟没有多余的消费能力怎么创造大量需求呢?!
(二)
昨天看到一则故事讲的是北大本硕博毕业,在北京工作三年后逃离北京。
上学的时候不了解墙外的世界,对房子的概念也很模糊,结果被现实狠狠教做人。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