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严重冲击,需要考虑经济托底了
今日以来,随着上海疫情陷入焦灼,随之影响的就是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受创。一些悲观人士纷纷认为,“清零不再可能了”“上海绑架全国成果”,并且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原先偏向乐观的人也不可避免的怀疑,譬如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还能顺利实现,而如某些境外喇叭,则已经开始高呼“hard landing”了。下面,笔者将就今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情况,以及上海突发冲击的新变化,和笔者个人的脑洞进行说明。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的大背景
去年2021年,可以说是我国经济的高光时刻,2020年抗击疫情的胜利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而在抗疫胜利的旗帜下,随着疫情的在世界全面延烧,全世界的制造业产能或者说供应链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严重冲击,这是我国2020年下半年至去年三季度经济急速复苏乃至高涨的本质原因,即治理。
是我国高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和社会治理能力与体系在短时间内迅速扑灭了疫情,使得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在2020年3月开始重新起步,并随着外需增大而加速扩张,这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非经济因素的外部变量,社会治理。
拿去年数据来看,全年GDP增长在8.1%,但分季度来看,一季度是18.3%,二季度是7.9%,三季度是4.9%,四季度只有4.0%,这一大幅回落因素的产生,仍然是治理。
在抗击疫情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恢复后,在2021年我国实际上启动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即停止地产、教培等寻租经济,扭转脱实向虚的历史趋势。笔者去年5月曾撰文指出在先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和限价政策,都是针对房价过高的运动式治理,治标不治本,甚至连标都很难治好,原因就是国民经济是深度依赖政府投资的,而政府投资又深度依赖于土地出让金,而土地出让金则来源于地产企业的融资。
在通行的宏观经济学中,将经济增长的动力分解为三个部门,即出口、消费和投资。当然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在分析上还应将需求与供给部门分开观察。如果用支出法计算GDP,即Y=C+I+NX,总需求=GDP=消费+投资+净出口,长期以来我国消费增长有限,投资和出口占了大头,而投资中固投又有极高占比,加之多年来出口增速有限,实际上经济增长来源于以土地为锚的举债。
概括的讲,过去十年,我国信贷产生新增M2后很大一部分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教育、研发、其它资本市场等,而是通过富人的手进入了地产等权益和资产市场,进行空转。例如深圳的房价就是这么炒起来的。很多富人完全是踩在资产价格暴涨的风口起来的,这些人的财富并没有投资到企业或科技研发等关乎到深圳的未来中去,而是通过各种途径被转移到深圳的房地产市场中去了,在水涨船高中获取资产膨胀的收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