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深处的“小特区”嘎措:我们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导语
记工分,分口粮,统一分配收入……这些早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消失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流行的经营形式,却在青藏高原之上、处于无人区深处的西藏双湖县嘎措乡保留着,并深受老百姓拥护。
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嘎措乡牧民群众认识到,只有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自然灾害,在上世纪80年代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时,他们毅然决定继续走集体化道路。一套按产值、产量记工分,多劳多得,按劳计酬的生产责任制,成为升级版的“人民公社”制度,克服了“大锅饭”的缺点,让嘎措的牧民们真正走上了一条富裕之路。
本文作者通过跨越30年的7次对嘎措的深入走访,详实地记录了嘎措乡牧民缘何选择走集体化道路,以及其中的艰辛与收获。
本文作者唐召明(左一)与孙光明(左二)一家在拉萨西藏自治区招待所楼前合影留念(旺堆1990年摄)| 图片来源:人民资讯网
前两年,我有机会再次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驱车出发,沿着一条新修的村级公路,来到位于藏北无人区深处的小康示范村——双湖县嘎措乡。
这是我30多年后的第七次来到嘎措乡。当我又一次站在这个令我魂牵梦绕、已建成现代化小康示范村的地方时,不由得想起它走集体化道路的许多往事。
这是嘎措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村村貌
图片来源:唐召明1988年摄
嘎措乡一直以来是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小特区”——整个西藏自治区仅有的一个未实现牲畜私有的乡。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济,实行专业化分工,并成为西藏最为富裕的乡村。
记工分,分口粮,统一分配收入……这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流行的经营形式,对许多人来说,早已成为历史记忆,但在嘎措乡,不是历史,而是现实。
这是嘎措乡一村乡会计兼一村村委会主任多吉坐在大羊圈的地上,向村民介绍工分的登记情况 | 图片来源:唐召明1988年摄
那是1988年初冬,我搭车来到那曲地区双湖办事处(现那曲市双湖县)嘎措乡采访。一天夜晚,在明亮的汽灯下,嘎措乡副乡长琼沛和乡会计兼一村村委会主任多吉应我之邀,来到我所借住的日玛家里介绍情况。
我眼前的副乡长琼沛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跨进过中学大门,但只读了一年,是乡村干部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他40岁左右,穿着很朴素,一件光板老羊皮袄,经常穿在身上。不了解的人很难看出他是这里的干部。可是,他给人的印象却是精明能干。
身边的乡会计兼一村村委会主任多吉40多岁,显得很沉稳,头上戴一顶蓝色单帽,黑白两色的藏袍,腰前总是挂着他最为欣赏的装饰物,一个装有5发步枪子弹的银制弹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