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清华博士考协警闹剧, 牵出一个真正棘手的现实矛盾
【导读】近年来,“名校硕博下基层”现象层出不穷,引发热议,前有杭州余杭区48家基层单位清一色录用清北硕博,近有北大核物理博士应聘北京城管、假冒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协警。事实上,县城人才引进早已成为普遍现象,名校硕博已经“卷”到小县城(点击蓝字可读《为什么清北硕博扎堆街道办毫不意外, 反会越来越多?》)。那么下基层的名校生的状态究竟如何?引进这些名校生,是真有助于政策创新和地方发展,还是造成人才浪费“黑洞”?
本文通过对J省名校选调生的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发现生活质量、工作环境、晋升前景是影响名校选调生状态的三大因素。生活质量方面,低工资、无自有住房以及婚姻问题成为最大困扰;工作环境方面,人职错配及由此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他们普遍面临的挑战;晋升前景方面,地方政府选调生政策在不同单位执行尺度不一、政策连续性不足,导致他们担心自己的职业前景,他们对于晋升公平性的感知,也出现分化。这种分化一方面削弱部分名校选调生的公共服务动机,另一方面又迫使他们为寻求发展机会,而认同甚至培育“庇护-侍从”型上下级关系。
作者指出,这些现象反映出公务员体制本身的一些深层问题。当越来越多地方党政机构竞相加入名校人才争夺战,当地党委、政府有必要认真考虑:如何为人才发展提供长期制度保障,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文章节选自《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原题为《名校选调生:政策创新还是人才浪费——基于J省的案例研究》,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读者思考。
名校选调生:政策创新还是人才浪费
——基于J省的案例研究
引言
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的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的简称,这些毕业生将以公务员身份直接进入地方基层党政部门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而自1965年首次出现至今,选调生制度历经调整、逐步规范,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选拔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举措。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地区不均衡的现状同各地区对优质人才的渴求两种因素相结合,引发了选调生制度实施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广西、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省委组织部开始打破以往只在省内高校招录选调生的做法,开辟了直接面向清华、北大等顶尖大学和教育部985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定向选调平台。而且,为了增强本省选调生资格的吸引力,各地组织部门还不同程度地附加了为选调生偿还助学贷款、提供安家费及中转住房、安排省直机关工作岗位、优先考察、任用及提拔等优惠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