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普惠金融or资本工具?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无数人卷入雇佣劳动的洪流中。然而,一个又一个不幸事件不绝于耳。市场经济予无数人以财富,也予无数人以苦难。2022年,河南部分村镇银行出现取款难的问题,货币在金融机构的复杂操作中不知被卷往了何方,空留储户拿着红码在风中飘荡。这究竟是社会主义的普惠金融,还是资本市场的盈利工具?
一、背景:普惠金融的初衷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22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距离发达国家的70%城市化率的水平大约是相差不远。然而,农村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被卷在了后方。发达的城市和破败的农村交相辉映,这就是资本的力量。而资本的逻辑不可避免的要复制粘贴到农村中去。
早在2006年,肉食者们纷纷意识到,农村地区落后的金融体系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将大量信贷资金配置往发达地区和收益较高的行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较难盈利的农业经济难以获得资金,只能踟蹰不前。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一系列改革农村金融的组合拳被设计出,包括改革农村信用体系、改组农村信用社、建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村镇银行”被设计出来,目的是立足于农村,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资金支持,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
一句话,用普惠金融的形式赋予群众以“公平”。
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的中央文件要求在农村金融体系中进行“金融创新”。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县域金融体系,允许私人资本和外商投资入股,建立多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培养小额贷款组织。2006年年底,当时还未改组的银监会发布文件,宣布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增设“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7年初,确定四川、湖北、吉林、内蒙古、甘肃、青海6个省份进行试点,3月1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成立。随后,村镇银行试点向全国铺开,中央发布大量文件引导村镇银行发展。
截至2021年,中国共有村镇银行1641家,分布于全国1306个县(区),县域覆盖率达到71.2%,其中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数量占比为65.8%。[1] 这1600余家村镇银行总计工作人员大约有10万人,但大部分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多在30-150人之间,规模微小。村镇银行2019年总资产为1.7万亿左右,年均增速达到14%上下,预计2022年已经突破2万亿,约占中国银行业总资本额的0.6%左右。[2] 在贷款项目中,2021年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总余额为192.69万亿,其中涉农贷款约为43万亿,占比为22.4%;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为8.8万亿,占比为4.6%。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其中的主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