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文学中的暴露和赞颂
几天前,司马南针对莫言“文学艺术他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应该暴露黑暗”的偏见进行了评论。有自称莫言粉丝的一位女士,“打”到司马南门上(本文作者听了录音),——为莫言抱不平。结果,女士“结舌哑言”,“悄然”退埸。可见,真理走遍天下,谬论寸步难行。
不过,此事,却又引起我们多年前——批评莫言文学、故实——的回忆,以及进一步的思考。
莫言的——获诺贝尔奖——的有关文学、故实。很多人至今仍认为,莫言的夸张、虚构性的“大于政治”式的故事,以及“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的观点,正好投合了西方某些人的政治需要,西方某些人对此是很喜欢且“相信”其真实性的。莫言故事是较系统的哭丧性文学,故实中的莫言也让人嗤之以鼻。尤其是他为了——别人都能揣摸到的——政治目的,当年,每每在遭到别人批评时,总出来认真声明说:虽是故事,却是现实中的真实。这就出现穿帮。莫言的故实,并不真实。有人举例(例子很多,恕不详列。感兴趣者,可搜索2012年底,我国几个大网坛对莫言的文章的争论)揭露——
“莫言在回忆童年时称自己童年是黑暗的,是在饥寒交迫中成长的。可奇怪的是,拍摄于1962年的照片中,身穿棉袄的莫言,似乎显得白白胖胖的,完全看不出饥寒交迫的样子”(https://pics0.baidu.com/feed/a686c9177f3e670931e7c9917ab35435f9dc5572.jpeg?token=79641c46b118e37dfbb87baa77ebc6ca)。
人们在想,莫言崇尚“文学大于政治”“文学艺术他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是指文学可以跳脱政治?!然而,2012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痛快淋漓”地告诉莫言:在当代社会中,“文学跳脱政治”的说法,是不亚于鲁迅比喻的“提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般的荒唐的。(请参见附文1、附文2)可以说,授奖词中的每一句话,都在“指示”着文学与政治的联系。
人们还会问:文学怎么大于政治?是不是要在政协、政治学院、大学政治系里专设文学项——并冠以第一的称谓;在社会活动、生活中,是不是要首先讲文学?考测文学?至于——文学永远不能唱赞歌!更是大悖常识!中外文学史上,虽有——悲愁怨忧之词易工——赞颂欢愉之句难为——的点评,但也不是说“永远不会、不能唱赞歌”!事实上,古今中外,唱赞歌的文学,并称得上经典的,虽不是大作联翩,但也不乏其有。我党立党以来,被评为百部优秀作品中(其中确无莫言的文学、故实作品),人们视为经典的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