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贺军:司马南兄的“外宅”风波
一部《水浒》没有了宋江,梁山好汉就不成队列;宋江没有了阎婆惜,上梁山也就没有一个开端;而谈及阎婆惜,少了外宅这个噱头,也无法展开。看来,一票“外宅”对于一场大戏的构思与演进,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
最近,司马南也遇到一场大戏,也有“外宅”的戏份儿,不过此外宅非彼外宅,只是几年之前他在美国购买的一个宅子而已,引得他不断认错道歉。
司马南兄,这是我对于江湖上“司马南”这一尊号的特殊叫法,好几年了,或许至今还只有我才这么称呼他。
司马南兄曾经和我聊天儿,说他最喜欢的一个人是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
东方朔贵为中国的滑稽幽默鼻祖,此公的确很爱搞笑。
《汉书东方朔传》说他:“其滑稽之雄乎?…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中华书局《汉书》第2168页)虽说东方朔是庙堂之人,司马南兄只是民间草根儿,司马南兄和东方朔还真有几份相像。
不过,在现在这个褃节儿上,我倒是要批评我这位老友几句:东方朔一辈子干尽了假传圣旨、欺君犯上的事儿,但从不认错道歉,这一点够司马南兄再学习一阵儿的。说起滑稽幽默的风格,在英语民族,可以大体分为英式和美式的,(其他民族姑且不论,不是歧视非英语民族,而是我本人了解的外国,仅限于英语民族)。大家都这么说,英式幽默高雅含蓄一些,美式幽默低俗直白一些。这种分法,和把说相声的,区分北京相声和天津相声的方式有些雷同,大都是在玩弄语言游戏。
东方朔这位爷的滑稽幽默,如果也借用英式或者美式滑稽幽默作为衡量标尺,就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海水不可斗量。这么些年了,人们老是习惯于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现象,那是十足地削足适履。民间传说中,一次,皇上说要一个大臣准时前来汇报工作,但那份差事实在难办,该大臣只要是准时到场了,脑袋就得搬家。东方朔想要帮忙,只好把沙漏里的沙子来回搬运,让沙漏不至于漏空,最后时限不要到来。结果还真的是把事儿办成了。东方朔此时此刻的滑稽幽默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里面隐含着汉武帝的默许甚至是赞同,在各方面都很尴尬的情急之下,他给汉武帝递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台阶。
东方朔冒着杀头风险,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儿,用出格、滑稽的方式,理顺了对立的思想,调和了尖锐的矛盾。说起对立、矛盾,司马南兄的这次“外宅”事件,从根儿上说,还得提及几十年来司马南兄与亲美派公知之间的矛盾,无非就是长期矛盾的又一个爆发点而已。
经常有些人把“反美斗士”这顶帽子,扣在司马南兄头上,其实,和许多跟司马南兄有着同等待遇的人们,都不是公知口中笔下的那种“逢美必反的斗士”。这顶帽子实际上是亲美公知们照着镜子的自绘脸谱,唯一的不同是公知们并非“逢美必反”,而只是“逢中必反”,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形象,脸谱化地贴在了“论敌”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