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内部罕见揭秘: 83起案件背后的黑恶“保护伞”真相
张应立
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
【导读】近日,唐山打人案背后的黑恶势力“保护伞”终于浮出水面。黑恶势力屡禁不止,说明“打伞”工作依然艰巨,扫黑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弥补“保护伞”问题实证研究的空白,通过对83起案例的分析,探讨“保护伞”的规律特征及其治理对策。作者指出,当前黑恶势力“保护伞”呈现以下特点:(1)主体特征上,充当保护伞的以基层民警、街道乡镇社区(村)干部居多,较突出的问题是村干部在黑恶势力中起组织领导作用;(2)组织特征上,单独保护和共同或结伙保护并存,更危险的一种是对抗中央战略决策的伞外有伞、伞伞相护局面,应引起特别关注;(3)动机特征上,具有逐利性和互利性;(4)行为特征上,保护行为具有多样性,这与“保护伞”拥有的资源正相关,权力越大,资源越多,能够提供保护的方式也就越多,一些黑恶势力甚至注重捞取政治资本;(5)时空特征上,提供的保护时间以黑恶势力活动中为主,并向黑恶势力活动前、打击中、活动后蔓延;(6)对象特征上,保护的对象以恶势力为主,一些保护伴随着从恶势力向黑社会性质组织演变发展的全过程。
黑恶势力“保护伞”的滋生,既有社会风气不正、对保护伞打击乏力等社会原因,也有充当“保护伞”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信仰迷失、抵御力下降等个人原因。作者认为,要重点克服两种错误认识:一是在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中,存在“黑恶势力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认识;二是“深挖保护伞就是给单位抹黑”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坚持对黑恶势力和保护伞的“两个零容忍”原则,才能真正杜绝黑恶现象。
本文原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原标题为《黑恶势力保护伞问题实证研究——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通报的83 起保护伞案件为例》,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参考。
黑恶势力保护伞问题实证研究
——以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通报的
83起保护伞案件为例
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扫黑除恶”既是党委政府和司法机关的工作重点,也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黑恶势力对保护伞的依赖关系,决定了“打伞破网”是“扫黑除恶”战略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保护伞不除,旧的黑恶势力被打掉后,新的黑恶势力又会不断地冒出来。同“扫黑除恶”的热点效应不相适应的是,理论界对“保护伞”问题关注力度还远远不够。根据对中国知网期刊网的检索,截止2019年3月4日,以“打黑除恶”为关键词的文章有229篇,而以“黑恶势力保护伞”为关键词的文章仅25篇。现有的黑恶势力“保护伞”问题研究以思辨为主,鲜见实证研究。犯罪学研究不能坐而论道,保护伞问题研究也是一样。要深入实践,揭示保护伞的规律特点,进而寻找有针对性的治理保护伞问题的对策,助推“扫黑除恶”斗争走向深入。有感于保护伞问题实证研究的匮乏,为弥补这一缺陷,笔者以中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公布的83起保护伞案件为样本,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保护伞特点规律,寻求治理保护伞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