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死了,讲几段鲜有人知、发人深思的历史
戈尔巴乔夫死了,活了91岁。1991年苏联解体时,他60岁。套用一首著名的诗,有的人活着,其实早就死了;有的人60岁已经死了,直到91岁才埋葬。
对于此人,广大吃瓜群众、爱国网友的评价是高度一致的。今天这篇文章不再对他进行评价,而是梳理其恨苏的思想根源,再讲几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1931年,他成长的青年时期,恰好是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苏共的时期。他那一代苏联青年的思想深受毒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种子由此种下,1989年苏联东欧巨变时,这一批人正是主力军,年富力强,且是各领域中坚力量。
苏共的终结和苏联的解体,这批人起了关键性作用。戈氏,正是这批人的领头羊和代表性人物。
其家族历史,也深深影响了戈氏。
在回忆录里,戈尔巴乔夫曾说,他的祖父、外祖父、还有他夫人赖莎的外祖父,都在苏联初期的社会主义探索中,受到打压、监禁和“政治迫害”。他说自己是一个出生在受害家庭的人,这段家族历史他一直耿耿于怀,在回忆录里不只一次的说过。可以说,他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仇恨是刻骨的、天然的。
尽管他质疑、仇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还是爬上了苏共高层,可见隐藏之深。
同时,时势也给了他重大机遇。
在他担任苏共总书记之前,勃列日涅夫已经执政18年,众所周知,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共党风极坏,到戈氏当政时,苏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人民的深切期待,他没有实打实的去解决问题,而是将一切归咎于政治和制度,提出了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苏共和马列思想,在道路和旗帜这个根本问题上,他比当初的赫鲁晓夫走得更远。
他还放任、鼓励报刊对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批评。从1986年开始,在全苏联,丑化苏共、抹黑苏联成为一种时尚。坚定维护社会主义的布尔什维克,却遭到无情的诽谤和侮辱。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几乎轰动整个苏联。
1988年,列宁格勒工学院一个名叫尼娜·安德列耶娃的女教师,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因为对抹黑苏联的思潮实在看不下去,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我不能放弃原则》。
文章批评了这股“反思历史潮流”,提出了当时舆论界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如非正式组织活动,宣扬应该实行西方的议会分权制,否认苏联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恶毒攻击苏联历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