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灭亡苏联的元凶之一


  也许您不知道,当年的苏联教材中明明写的是苏联英雄,选的图片却是美国人。

  我们知道,自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苏联走上修正主义道路之后,就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在苏修教育的培养下,在苏修文化的浸润下,在资本主义文化的腐蚀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已经三四十岁了,他们正是整个苏联社会的中坚力量:面对苏联解体,“竟无一人是男儿”,首先是这批人被毒害了,他们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不再支持曾经伟大的苏联了,转而羡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这股力量,成了决定苏联解体的强大社会基础。

  这也就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策略,要把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更加感受到教育、教材的极端重要性,因为毒教材的恶果要到几十年后才能看出来!

  在这里,小兵罗列一些苏联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颠覆性错误,以期引起今日的关注、思考与反思:

  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阶级社会里也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教育部门的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就执行符合哪个阶级利益的路线。

  列宁曾明确提出:“学校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这些无产阶级的叛徒,一定会把苏联教育蜕变为复辟资本主义和维护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赫鲁晓夫宣扬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性论,败坏社会主义的道德风气,腐朽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成了时髦,社会主义文化受到排斥和打击。

  赫鲁晓夫叫嚷要“以二十大精神彻底改造苏联教育”,一方面为资产阶级训练供其驱使的奴仆,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只能读几年普通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又培养高踞于劳动人民之上的精神贵族,鼓吹“知识仲裁”,以“知识”、“分数”的自由竞争为幌子,给特权子女大开方便之门,有的军事学校甚至公开规定只收军官的孩子,而把劳动人民的子女排斥在高等学校之外,让其永远不能成为“明天的生产指挥者”和所谓“有渊博理论知识”的“专家”。

  与此同时,苏联的学校商业化,知识商品化,“私人授课”业、“代人考试”业、“论文出售”业、“毕业证书制造”业蓬勃兴起。

  通过这些操作,赫鲁晓夫培养起了他们的接班人。

  在赫鲁晓夫的指示下,苏联教育文化部门把关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美帝国主义威胁苏联的内容,从课本中删除了。而在社会上,电台中是腐朽颓废的爵士音乐,莫斯科三分之二的电影院放的是美国电影,书店里摆满着散发资产阶级低级趣味的“作品”,而这些东西对青少年的毒害尤其大。

查看余下6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