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绝不可七秒记忆


  毒教材这一页似乎已经被淡忘了,特别是其间经历了诸如唐山黑暴、四字男孩门阀、停贷风波、佩洛西窜台等热事。

  在我看来,毒教材案要远比这些事端更为严重。

  黑社会、黄赌毒、门阀垄断等,只是一切顶层设计偏航的衍生旁支,是为“果”;但是毒教材之事,则是从根上要撅掉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民族文化认同、在意识形态层面颠覆上到执政、下至拥政的根基,是为“因”。

  黑社会纵使再猖獗,几个百日行动进行下去、几柄保护伞处理完毕,即便依旧存有死灰复燃的危险,但也足以震慑消停许久。

  然而毒教材的危害边界远远不能类比,它是于灵魂深处的思想投毒。

  此后若再想要扭正一代人的思维,这需要耗费的代价就太大了。

  文化大革命的难度、所要付出的心力、对初心持久力的考验,都要比武装大革命更巨,这在历史上已有应验。

  舆论绝不可七秒记忆。

  推荐阅读也谈教材之乱,向历史深处叩问

  1

  2007年9月,全国刚刚进入开学季时,上海市传来了一则重磅消息:此前大张旗鼓、所谓“隆重推出”的上海市二期课改的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材,在全国各界声讨之下被正式停用。

  舆论戏称“酝酿八年、试用三年、推广一年”

  一年前,2006年9月1日,就在那版受人瞩目的历史教科书被上海教委宣布正式使用的第一天,美国《纽约时报》驻华分社社长周看(Joe Kahn)就洋洋洒洒、兴奋书就了一篇措辞微妙的报道:《毛泽东去哪了?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

  八天后,2006年9月9 日,毛主席的忌辰日,周看又兴致冲冲地接受了南方系媒体《南方周末》的采访,大肆赞扬上海市“与时俱进”。

  在南方系的话筒前,周看称:

  我看到上海的新版高中历史教材里曾经长期占很大比重的强调毛泽东领导革命、阶级斗争的内容,已经相对减少了。而摩根银行、比尔•盖茨、纽约证交所都进入教科书,政治英雄让位给经济英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也是我写那篇报道的动机,上海市方面做得非常不错。

  那部教材,可以说是当时近三十年来去意识形态化、去阶级化、去毛化思潮向教育领域渗透的巅峰之作。

  可以说,已经毫无保留、毫不遮掩地显示了右翼买办力量对下一代孩子所使用的教材课本的思想入侵。

  同时,也反应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经济龙头城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某种“旗帜性”。

  当然,以那部“经过上海市委审核”、带着毒气的教材为节点,也为此后不久上海市的政治震动、肃清正源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从前一年的2006年秋天开始,北京市李文海、沙健孙、张海鹏等七位历史学者就在孜孜不倦地痛批、反对、抵制上海市这部乌烟瘴气的教材,要求上海市教育局立刻停用该教材、整肃上海市课改办。

查看余下8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