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最后领导人去世, 身后六个绝密事件浮出水面
【导读】当地时间2022年8月30日,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因病逝世。关于戈尔巴乔夫和苏联解体,过去30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在瓦解苏联的最后一站,戈尔巴乔夫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文根据当事人回忆录和报刊档案资料披露的新事实和新证据,对长期以来扑朔迷离的6个问题作出分析:(1)戈尔巴乔夫的“任命”;(2)苏美元首雷克雅未克会晤内容;(3)鲁斯特事件与华约解散;(4)卡廷事件的定性、宣传;(5)“8·19”事变的性质;(6)别洛韦日协议中戈尔巴乔夫的“不作为”。
作者指出:戈尔巴乔夫被英美抓住“关注个人声望,迷恋全人类价值观”的性格特点,被重点突破,并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诱使其作出对立陶宛独立弱化处理,协助鲁斯特事件达成并解散华约的结果。在苏联解体问题上,一些证据证明,戈尔巴乔夫对别洛韦日协议的签署已提前知情,也有渠道可以掌握叶利钦的动向,但最终还是放任导致苏联解体的所有事件发生,并选择签署一份“和稀泥”的声明。在苏联解体上,戈尔巴乔夫跟叶利钦之间是有共识的,这在苏联解体后他的个人待遇上也可见端倪。而根据其卫队成员的说法,他坚持不懈追求的第一理念是“自我生存”。“没有国家,就不需要承担责任”,戈尔巴乔夫确实因为苏联解体避免了承担导致国家解散的责任,但许多俄罗斯学者今天依然坚持认为,应当将其送上历史的法庭。
本文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第6期,原题为《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关于苏联解体的六大问题
苏联解体至今已过去30年。虽然俄罗斯国内外研究人员就苏联解体撰写的文章和专著很多,但导致苏联解体的某些重大事件——从戈尔巴乔夫“顺利”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美元首两次会晤的“交易”到“8·19事件”的突发和别洛韦日协议的签署等——依然扑朔迷离。本文根据近些年俄罗斯报刊和书籍披露的资料,对有关苏联解体的六个问题进行了新的分析和评论。
▍谁“任命”了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在苏联当时的情况下,年富力强的戈尔巴乔夫出任总书记可谓“众望所归”,因此,鲜有人研究戈尔巴乔夫胜出的西方背景。近些年,当事人的回忆录及报刊披露的大量材料证明,戈尔巴乔夫能顺利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西方的支持和“工作”功不可没。
在这方面,首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她第一个发现戈尔巴乔夫是“可以打交道的人”。自1984年戈尔巴乔夫率团访问英国开始,撒切尔夫人便着手做他的“工作”,并为此动员了几乎整个英国情报机构。她从戈尔巴乔夫身上看到了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特质:关注个人声望,迷恋抽象的“全人类价值观”,易受阿谀奉迎的影响。撒切尔夫人在与戈尔巴乔夫会谈时,可以心平气和地解决所有她想要解决的问题,而戈尔巴乔夫则总是败在她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