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杰:国家博弈与阶级博弈之“世界工厂”与“血汗工厂”
全球化框架里的一切工厂向来都是“内卷之王”,近些年内地很多自吹自擂的“世界工厂”绝大多数更是“血汗工厂”。尤其是制造业工厂利润越来越低而只能靠压榨工人保住颜面,说穿了就是给工人少发工资才能保住资本家的荣华富贵。中国工人一年的工作时长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左右,深圳富士康式“996”是不是“福报”跟特斯拉在上海的分厂一比就会彻底失去悬念。
曾被称为“经济动物”的日本商人对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有更深入的认识,至今认为中国的制造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珠三角与长三角曾有数不清的技术落后、产品雷同而管理松懈的家族式工厂,技术低、效益差而唯一的优势是有蚂蚁般吃苦耐劳、牛马般顺从的农民工苦苦支撑。这样的工人每天的工作时普遍超过十个小时,住着简陋的房子,吃着廉价的视频,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若以小时计算报酬,他们的工资是全世界最低的。尤其是计件取酬的工厂,工人每天的劳动时间平均长达十二小时以上,甚至不被工头逼着就不肯休息。比如环卫女工默默地、不停地每天劳作十个小时以上,没有人督促她们,只因为她们比其它工厂的环卫女工的收入稍高一点,她们对工作的珍惜程度是在发达国家见不到的。她们能把收入的80%以上寄回老家,但若参考日本工人的消费标准,她们余下的那点钱连维持生存的基本消费都不够,何况她们还要付房租水费?!即使是在更落后的东南亚,资本家若要让工人加班也会很难,因为他们会相应地提出更多的要求。比如菲律宾的工人,这样的苦活根本不会干,而且干一个月后就要休息一个月,把上个月的薪水花完后才会再去干活。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工的血汗支撑了中国的GK,尤其是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大批劳动大军等着就业,但真正懂技术的熟练工人太少了,因为绝大多数中国工厂没有长期计划而缺乏技术支撑。大量来自农村的工人今年在这家工厂、明年到那家工厂,今年做鞋、明年做服装,产业人员的流动性极大而没有有效的组织管理与基本的岗位培训。工厂缺乏长远计划,所以什么好卖就一窝蜂地造什么,工人的技术也必须随着产品的更换而更换。绝大多数情况下工厂会开除现有工人而到市场上再招一拨农民工,所以绝大多数工人很难在一个技术工种上从事较长时间,产业技能也就无从提高了。中国人有比日本人更灵巧的手,曾造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但当今中国工厂的就业模式给不了他们磨炼双手的舞台,他们很难达到技术熟练所需的基本条件。中国工厂绝大多数规模很小,制造相同产品的工厂比比皆是,对照日本的工厂则顶多算得上作坊而远远达不到产业化的生产标准。尤其是在中国工厂最密集的珠三角,绝大多数工厂加起来的年产值曾只有日本一个大型企业的总产值。一样的产品被无数工厂分开来做,所以工厂开工不足、产品成本高而无多余资金投入技术开发或供养技术开发队伍。由于劳动力成本低,企业也无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那里从事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正规企业与作坊式企业都很多,但很难崛起享誉世界的品牌。从事服装、鞋帽、玩具的工厂更多,但也很少能达到起码的规模化生产标准。绝大多数中国工厂只能仿制或为他国代理生产,技术上受制于人,利润最高的部分被他国掌握。中国的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脱节是常态,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上以仿制为主而自主开发的产品太少。企业生产越进步则对管理的要求越严格,而这恰恰是中国最缺的。中国工厂总数比日本多,但能生产成套设备的太少,绝大多数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工厂里相对先进的设备、工艺要求高的部件绝大多数是从国外进口的,对成套设备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力很差。成套设备要靠社会化大生产,一套生产流水线设备也许要等好几年才能卖出一套,要产生利润就必须把相关的材料、厂家、规格与标准等复杂因素综合组织起来,像装配钟表一样精确装配,任何环节的管理错乱都会导致成本增加与性能降低。绝大多数中国工厂缺乏如此精确的组织管理能力,规模较小的工厂没有这样的煅炼机会,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则满足于官僚式管理机制。中国缺的不是管理者,而是对管理者的合理选拨标准,一批又一批能力一般、人格低下、好钻空子而工于心计的庸官占着高薪管理者的位置堵塞优秀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中国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最能吃苦的人民,但缺乏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有其他国望尘莫及的工厂数量,但缺乏世界级规模的企业;能造出种类齐全的产品,但技术先进并自主开发的产品太少;有庞大的生产能力,但很难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中国离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工厂”还有很长的距离,截止目前还基本上是个初级产品加工基地。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