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 这代年轻人如此抗拒“重复性”, 实在是另有隐情
项飙|牛津大学
李颐、张安定 (访)|青年志
【导读】近日,大学生“逆向考研”的现状受到媒体关注。“985”、“211”本科毕业生选择“双非”就读硕士,在这一届毕业生中已经出现。有评论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选择更喜欢的专业、选择专业更好的学校,另一方面也与就业市场压力和留学环境变差导致国内读研竞争增强有关。这一现象也折射这一代年轻人的某种矛盾处境:一边出现“躺平”呼声,一边在职场、考场中“内卷”,对“创造”有强烈的追求。
本文中,著名社会学者项飙分析了这一现象。他指出:当前社会大多数工作会带给人“工具化”的感觉,这是异化感最大的来源,同时,工作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部分,每个人不跟其他部分沟通,对社会完整链条没有概念,也就无法理解自己在链条中的位置和意义,就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然,工具化不一定等于无意义,但是不断内卷使得人难以停下来思考,更难以很好地理解、思考自身的处境。另一方面,青年人对“即时意义”有更强的追求,在大系统中被困的同时,又有着非常强的自我认知,这容易形成一个孤立的“小系统”,进一步丧失与社会的联系,丧失意义感,也更会特别讨厌重复性。然而事实上,很多大事、好事,都是需要重复的,自己愿意重复、对他人和社会有用、能跟人合作的工作,就是好的工作。
本文转自“青年志youthology”,原题为《项飙谈996和异化: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是意义贫困》,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供诸君参考。
项飙谈996和异化: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是意义贫困
▍为什么我们会有很强的“被工具化”的感受?
拼多多事件之后,我稍微关注了一下某些互联网大厂里的工作情况,发现了一个我不太能理解的现象:为什么大厂的劳动强度会高到这个程度,但同时薪资也高到这个程度?难道公司就不能多雇几个人,每人少付一些钱,以更加常规的方式去工作吗?
这样的模式会形成一种很强的招聘市场中的竞争,让年轻人都向往这份工作,但只有少数人能被接收。大厂又会给这些少数人多派超额的工作。所谓“3-4-5”,3个人干5个人的工作,付4个人的工资。一个人的工资高出平均水平一点,工作量却接近于平均水平的翻倍,为什么大厂要这么做?为什么不以更加常规的方式(平均工作量、平均工资)来完成工作量呢?
我有一个假设和猜想:大厂这么做的原因,很重要的考虑是控制。这个体制的设计,包括把工作时间拉长、工作人数减少,单纯地靠工资高来吸引人,造成了一种非常紧张的竞争状态。大家到了工作岗位后,肯定是不加反思地、一根筋地去干活。同时,人少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少了,也变得更加容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