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术里的资本运动
一
资本是可以以不同形态呈现的,从它来到世间,就将一切领域囊括到了自己的控制之下,将一切事物变成商品。女人的身体都可以通过代孕的形式成为商品,学术也可以通过课题的形式成为商品。
高校的科研考核越来越沉重不堪,“课题学术”、“项目化生存”成为了学术界常态。很多人都在批判这种现象,可为什么政府要强迫高校、高校又强迫教师和科研人员都去申报课题,却鲜有人追溯。科研成果的评判主要是以课题和发表论文为量化标准,课题结题的主要成果形式是出版著作--更大体量的论文。也就是说,研究者的成果只有通过出版社或期刊社在市面上出版了,才能得到承认。如是,强化科研考核的结果就是促使研究者不断将成果拿到市面上出版,也就是促使学术成果不断地商品化、市场化。如是,资本的逻辑就逐渐控制学术产品的生产。课题、基金就是一座座工程项目,学术圈进行如此频繁的课题申报,就和一个地区大兴土木、频繁搞工程建设一样。一个表现在脑力劳动,一个表现在体力劳动,但背后都有一个资本流通贯穿。
学术工程有的是可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比如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为目的的理工科的项目;有的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是人文社科类。所以最为忿忿不平的就是文科学者,他们不明白在文科领域搞这种课题、论文大跃进有何意义。
这里需要对商品的二元性有一个新的理解。根据马克思主义,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在市场上出卖商品,主要是为了获得价值。马克思所说的价值,主要是指以经济收益表现出来的价值。但是,产品的价值除了其蕴含的以经济收益为表现的价值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品牌价值,其构成了一种特殊资本--文化资本的来源,这是当年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没有谈到过的。品牌价值是一种产品在社会传播形成的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名声。比如一家面馆的面条做得很好吃,在社会上开始有了名气。那么,面条除了产生赚钱的价值以外,还会产生一个文化方面的价值--面馆的品牌。这种品牌可以使面馆越做越大,获取更多利润,甚至为老板带来更多超越经济的社会光环,如“优秀企业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类的头衔,这些光环可以让老板身价继续提升,有助于面馆规模继续扩大,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当老板意识到这一点时,就可能不再只致力于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入的面条技术钻研,而是汲汲于面馆品牌的打造,于是面馆就开始形成一种文化生产。老板会在面馆内部展开企业文化建设,以此给面馆员工树立勤恳做事、和面馆休戚与共的意识;对外大力宣传面馆的奋斗历史和该面条的形成历史、美学价值,以及创始人对社会的巨大贡献,打造各种广告、媒体宣传。这些文化建设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和传播,目的一是建立员工的凝聚力和忠诚度,二是形成社会对面馆的美好想象。老板打造成的面馆文化就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可以为面馆制造更多的利润。由是可知,通过品牌的打造,生产者将一种意识形态灌输到了大众头脑中,大众从此是带着对于产品的“想象”来看待这种产品,而这种想象正是生产者需要大众如是而思考的东西。通过想象,产品生产者可以实现比生产之初更大的目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也有意识形态的生产,但统治阶级主要是为了政治统治而对民众洗脑。在资本主义社会,洗脑则除了政治目的以外,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所以,有长远眼光的老板都明白必须花钱致力于做文化生产,不再只专注于短期经济利益的回报。文化品牌打造出来了,利润就会仿佛可以自动源源不绝冒出一般。有实力有野心的老板甚至要努力控制媒体为自己宣传,比如阿里就组建了庞大的传媒帝国。当然品牌价值要形成,前提还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能够在市场上出卖。如果面条卖不出去,就没有任何品牌可言。因产品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品牌”就是“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其原本是为积累经济资本而产生,但是其产生后会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自身就能成为商家生产的目的。比如当年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就是玩具公司为了让更多人买变形金刚玩具打造的广告片,广告片拍成功了,文化品牌就树立起来了,孩子们就像被洗脑一样疯狂地要买玩具。但即使商家不再生产玩具了,单纯生产这个动画也能创造经济收益。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