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资本”创造价值吗?也谈主流媒体论资本的红绿灯

2022-03-14 1726 6
作者: 紫虬 来源: 紫虬视野

  九十年代提出“公有资本”,目的是“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十五大报告)。首先指的是对全民、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的运营,实现商品生产主体化,利于全面核算,扩大支配范围。其次是以流通领域的劳务市场为条件,在生产领域变革雇佣劳动,建立劳动资本化的联合生产形式(参见紫虬视野《回避雇佣劳动谈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将陷入颠覆性陷阱

  公有资本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经济的深化。相对于中国农业自然经济历史,吸收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90页),吸收列宁所说的“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共有的东西(《列宁选集》第3卷,527页)”,是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深化和必然。

  长期以来,对待资本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倾向,比较突出的,一是接受西方经济学的观念,认为《资本论》过时,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某主流媒体2月8日文章中就持这种认识,反映了多年前纪检部门批评在一些重要单位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自然后果。另一种认识只坚持资本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看不到资本“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90页),所发展出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反映了革命队伍中的小生产意识。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约束下,在党的领导下,把资本占有剩余价值逻辑改造为共享利润是可能的。利用资本的信用和扩张的普遍性,保护强化产业链,可以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最终实现马克思说的,“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同前,91页)这个可能性能否实现,就看能否在生产环节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中,对资本所反映的生产关系进行脱胎换骨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创造价值”抹杀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堕入资产阶级经济学立场,这一点比较容易揭露,危险的是,把资本的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面视作资本创造价值,否认了社会主义公有“资本”对资本的质变,错误认识资本的二重性,就会不知不觉的接受资产阶级立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此,必须给予清晰的批评和认真的纠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突破资本本质的四个界限(请参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摘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88页)。

  首先,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要突破必要劳动价值的界限马克思把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出同他的生活资料相等的价值,即必要劳动价值。第二阶段的劳动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同前,251)。如果工资报酬超越了必要劳动价值,就违背了资本的逻辑。这就构成了资本本质的第1个界限。

查看余下8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6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6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