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孔乙己文学”:流行话语的围城与突围

2023-03-28 2068 0
作者: 冯宪之 来源: 红歌会网

  一不小心,“孔乙己的长衫”成了流性话语。

  网络时代,流行话语形成围城,令人眼花缭乱。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流行“话语”与“生活之树”的关系,也可以借用这句话来表述。看似天马行空,但任何“话语”都有它长出的“生活”土壤。“话语”可以不变,但生活之树长青,幼苗参天了,卖萌就会尴尬。孔夫子讲“必也正名”,强调“名实”之辨。马克思说:“借更改名称以改变事物,乃是人类天赋的诡辩法”。这个话题,极富机趣,颇耐品味。

  百岁孔乙己重返人间,“长衫”,就是个机锋。

  1

  《孔乙己》是现代文学经典,文平而意深,其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穿透力,与“狂人”异曲同工,故收入《呐喊》。此后,孔乙己就进入典型行列,小说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材。在鲁迅被重新诠释和边缘化几十年之后,突然不请自出,跳出来教诲青年,掀起一股孔乙己旋风,成为网络争论的热门话题。与毛泽东的遭遇一样,鲁迅被边缘化几十年,谁也想不到会出现这一令人尴尬的文化现象。看来,毛泽东和鲁迅,对于很多人,永远是个驱之不去的阴影。

  令人想起另一个话语符号——“司徒雷登”,《别了司徒雷登》几十年之后,“别不了的司徒雷登”重出江湖再现辉煌。

  司徒与孔乙己的遭遇,折射出世情人心和阶层力量对比的改变——随着“跟着M国都富了”迷信的破除,司徒先生难免再次中国人民“别了”。

  历史的辩证法。

  “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枷锁。”

  这“枷锁”,不正是公知们多年精心锻造的黄金项链吗?

  “考到北京去,全中国的女人给你挑,考到合肥去,全安徽的女人给你挑,你考不上大学,跟你过日子的只能是你的小学同学和初中同学。只有娶到好老婆才能改善基因,生出更好的儿子。我要让自己的儿子娶一个美国白人,因为美国的基因就是强大的!”

  “宁当小三,不嫁穷汉”,“宁愿坐在奔驰车上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笑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现在是商品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利益打拼。如果女人只剩下身体可赌明天,那又何必犹豫!”……这位教授,“话糙理不糙”,“砸烂平均主义大锅饭铁饭碗”,这“理”,“新启蒙”破除“传统观念”后,一直是多年居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不是学生不买账,陈教授可以演讲到两千场。

  “救亡压倒启蒙”,“补课”,用市场化教育培养“精致利己主义”,可惜他们又不能都变成“丁举人”或“民国范儿”,路走不通难免质疑或躺平,这时再回过头来指责他们变成“孔乙己”,教导他们要“脱掉长衫”,好好为先进生产力打工,“995是福报”,“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学子们就不买账了,这才有“孔乙己文学”。

查看余下5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