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何时去扯钟小姐们的遮羞布?
两大媒体“锐评孔乙己文学”遭网友群嘲的事才发生没几天,另一大媒体又出来教训年轻人要“奋斗”,不能“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
这篇“评论员”文章所针对的是前几天的一则新闻:
据相关平台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近50%。且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
早前有网友在新闻的评论区调侃:“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其实这跟那句“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一样, 不过是年轻网民在就业难、生存压力大的困境下,为了自我调侃与解压,玩出的网络“新梗”,评论员却拿它当真了。这位评论员是认真的吗?真的不知道这句话就只是一个“梗”?
前两天在网络上看过一段视频,一群女孩穿着雨衣围在浙江普陀山寺庙香炉前,手里拿着手机,用微信收款码在香炉上方扫来扫去,嘴里念念有词:
我爱钱,钱爱我,钱从四面八方来,时时刻刻来,铺天盖地来,我加油我努力,没有爱可以,但是不能没有钱。
这件事要是被评论员知道了,还不知道要怎样编排和批判呢?
无独有偶,有网友在某视频平台的评论区调侃了一句“黄天在上,我陈某与赌毒不共戴天”,某官媒up主就把人家挂了出来横加批判,网名打码跟没打一样:
官媒up主真的不懂人家只是“口嗨”、只是在俊男靓女的视频下开个玩笑。up主不对视频本身是否合适作评论,不管当地的站街女和遍地麻将馆现象,却对一句玩笑大加指责,认真的吗?
把严肃的问题娱乐化,把娱乐的问题严肃化,这是现在一些媒体的通病;正儿八经的的社会问题不正视、不讨论,鸡毛蒜皮的事却上纲上线;探寻富人生活的被说成“炫富拜金”,讲述穷人生活的又被说成“消费贫穷”,年轻人已经很不容易了,自我消遣一下玩玩“梗”、写写“段子”,也要被“爹”味十足地横加指责。
关于“孔乙己的长衫”和“年轻人烧香拜佛”这些现象本身,不是说不该讨论、不能讨论,而是不能只是假正经地把年轻人“教训一番”。
就拿“年轻人烧香拜佛”这事儿来说,大部分年轻人就是觉得“好玩”,把它当作一种旅游体验;就像上面提到的一群女孩拿收款码“扫”香炉,“好玩”之余也就是拍个“视频段子”;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是为了摆拍“出片”。
这种现象真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也只是旅游热潮下的一种“消费主义”文化而已。须知,烧香是要给资本控制的寺庙交“香火钱”的。
当然,不排除有人真的相信可以通过虔诚地烧香祈祷,让自己工作生活顺利、考公考研上岸,但是这类恐怕也不多,顶多也就是随大流讨个“好彩头”。